擁有夢想只是一種智力,實現(xiàn)夢想才是一種能力,那么像這樣勵志大學生的大學生勵志奮斗文章都有哪些呢,趕緊跟小編一起來看看為您整理的大學生勵志奮斗文章吧。
大學生勵志奮斗文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洞”要補
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洞”要補,這個“洞”就是自我概念與經(jīng)驗之間的不一致。
“你的內(nèi)心有一個“洞”,這個‘洞’就是你覺得自己不夠優(yōu)秀,無論在外怎么光鮮,無論別人認為你有多么成功,你都是小時候被爸爸媽媽說的那個自己,你怎么學不好,你怎么這么失敗,你不夠好。”
他,23歲,已然創(chuàng)業(yè)成功,擁有一家經(jīng)營很好的咖啡館,可現(xiàn)在,他放棄了咖啡館的大部分經(jīng)營權,而去學習。很多人都不理解為什么會這樣,“學習是一件多么麻煩的事情,我自從考上大學之后就不怎么學習了,他都有事業(yè)了還去學習,傻了?”他沒傻,而是他需要學習,他需要補小時候因為學習落下的“洞”。
他出生在一個文化水平挺高的家庭,爸爸是教授,媽媽是醫(yī)生,他很小的時候媽媽就帶他去看手術,希望他日后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外科醫(yī)生,因此對他學習要求也特別嚴格。但他學習卻一直不好,高中沒畢業(yè)就不顧家人的勸阻、反對,毅然決然地走了創(chuàng)業(yè)這條路,去咖啡館學習。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的咖啡館經(jīng)營得異乎尋常得好,很聰明,也肯努力,讓所有人都佩服、感嘆。可他卻一直無法安享這所有的“好”,他總覺得他的人生有哪里不對。后來他漸漸發(fā)現(xiàn),他總是想忍不住屏蔽朋友圈里還在念書的同學,卻也忍不住一個人默默地盯著同學曬的照片看很久,他有時候甚至會想:“如果是我穿著這個學士服又會怎么樣呢?”
后來他聽到了開頭那段話,就像是被自己羞辱了一般,他突然明白了這些年自己的不對勁,明白了他為什么不能好好安心享受生活。原來彷徨的、不安的他一直是小時候的那個自己。“不管在別的方面有多成功,我就是認為自己不是一個成功的人。我學習成績不好,學習成績不好就不是一個有成就的人,我就是一個失敗的人。”
當有些觀念根深蒂固無法扭轉時,你就無法自己規(guī)勸自己,讓自己想得更“開”些。這時候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你去補“洞”,你去彌補這段缺失的經(jīng)驗,你用一種方式把之前沒有完成的事件將它完成,給它一個結果,給自己一個解脫。
人生可能會有某一個階段,你覺得你一直在按著自己的想法走,你會覺得你很喜歡,也很滿意那樣的自己,可某一時刻你突然回首的時候,又發(fā)現(xiàn)“我不想要這個樣子啊,我怎么是這個樣子的呢”,于是你不再想做你正在做的事情,于是你會否定這樣的自己。你迷茫,你困惑,你想要逃離,甚至討厭自己,是因為你所認為的自己與你現(xiàn)在所經(jīng)歷的自己不一致。
“那能怎么辦呢?”也許你會問。
要么逃離,遠遠地逃離,逃離理想的自己,逃離自己想要變成的模樣,去喜歡你正在經(jīng)歷著的自己;要么抗爭,妥協(xié)地抗爭,不斷地彌補自我概念與經(jīng)驗之間的“洞”,不斷地變得更喜歡自己。
如果有一天,“當你醒來,無論身處何處,無論年齡多大,你會很快地從床上彈起,因為你迫不及待地想去做你愛做的、你深信的、你有才華做的工作,這個工作比你整個人更偉大、神圣。你迫不及待地要起床,跳進它的懷里”,那么,恭喜你,你走在一條愛自己的路上。
大學生勵志奮斗文章:通過彼此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作者:周文慧
和題主女朋友一樣,我家張先生是個幾乎從不讀書的人。
我說幾乎,是因為,有些文字,他也看,比如糗事百科,比如笑話大全,比如笑多了不懷孕。
除此之外,但凡文字稍長一些,內(nèi)容稍復雜些,他必定甩到一邊。當年我們吵架,我給他發(fā)了600字的控訴短信,行文嚴謹,邏輯分明,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了吵架的原因,雙方的表現(xiàn)以及今后的改進,半分鐘后他打電話回來,說,好長啊,看不懂,也不想看,咱倆還是見面說吧~
除此之外,他還是個絕對的大俗人。
什么電視劇大熱,他跟著看什么,比如于正的《神雕俠侶》,每逢播出的晚上,他必定提前給我打電話告訴我接下來黃金劇場小籠包的出場的時間段不要打擾他。
比如有天晚上,我去客廳喝水,看他坐在電視機前,樂呵呵地看著動畫片《寵物小精靈》。要知道他可是個虎背熊腰的東北老爺們啊,你能想象他一臉溫柔地看著比比鳥時不時抿嘴一笑的表情么?
比如有天晚上,他興致勃勃地給我打電話,想要跟我討論一部電影的故事情節(jié),拍攝手法。哦,這部電影的名字叫《小時代》。
是的,我愛了三年的,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粗暴的男人。
我也有一段時間十分看不上張先生的精神世界,常夾槍帶棒地諷刺他看于正的《神雕俠侶》。
他則大大方方地回答我,這種劇本來看著就是圖一樂,你覺得有意思就看沒意思就不看,看了非要追究內(nèi)涵,不看又看不起看的人,你不是跟自己找別扭呢么。
說實話我聽完挺汗顏。
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多少人因為別人的看法掩飾自己真正的喜好,而多少人的喜歡只是源于內(nèi)心某種莫名其妙的優(yōu)越感呢。
和題主一樣,我從小到大一直很喜歡讀書,也愿意分享。
早些年遇見知音,聊起雙方喜歡書籍和電影,秉燭夜談而不知倦,于欣喜處徹夜難眠。
那種一個靈魂遇見另一個靈魂的默契和激動,那種整個對話過程中腦海里噼里啪啦響著“臥槽,我也是這么想的”的驚喜和興奮,相信題主如有遇見,必有同感。
然而人長大了,當年的朋友以及舊交,有了新的際遇和人生,你在成長,他們也在成長,再見,再聊,未必就能找到當初的感覺了。當然也有一輩子的知己和至交,可我只能說,我不是幸運的那個。
所以,我能理解題主想把身邊的伴侶變成靈魂上的伴侶的急切。
那種兩個人一起成長,一起在從已知的世界里發(fā)現(xiàn)并體驗未知的人生狀態(tài),真是太好了。
當初我也是這么想的,后來我放棄了。
哦,我前半段之所以那么寫張先生,是因為有種寫作手法叫做欲揚先抑。
也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張先生固然是萬千俗人中的一個,在我看來,卻又是俗得格外出挑的那一個。
張先生不看書,想問題看事情卻思維敏捷,一針見血。他承認并接受這個世界的已知規(guī)則,從不做無謂的掙扎,只做力所能及的改變。你去跟他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他看不如修個燈泡來的實在。
他反應機敏,我們倆吵架,常常吵著吵著就開始分析對方的反應和語言多么的犀利精辟。我擅長用典,他擅長類比,經(jīng)典語句恨不得立刻拿著小本本記錄下來。其實有時候想想,這難道不是靈魂的另一種交流么,只不過方式有些激烈罷了。
遇見張先生前,我是典型的悲觀主義加處女座。
看到這里,樓下評論區(qū)那位說著“有樓主這樣知情達理的女朋友真是一生所求啊”的朋友你確定還這么想么?
我一直以為,我的精神生活要比張先生豐富許多。而這幾年來,張先生為人的良善,處事的通達,無一不在影響著我。他洞悉人性卻不因此而對人生有所失望,有人背后捅刀他知道了也只是一笑而過,從沒想過要以彼之道還施彼身。他說我只在乎我在乎的,我不在乎的人又怎么能傷害的了我呢?
這樣的一個人,他看不看書,真的要緊么?
張先生喜歡聽歌看電影運動打游戲,崇尚直接的感官體驗,我喜歡看書寫文章安安靜靜地發(fā)呆,腦補出生命的精彩。
我們的興趣愛好,看起來沒有任何交集。
呵呵,結果他一本也沒看,我根本聽完就忘記了。
那既然兩個人對生活都有自己的節(jié)奏,保持自己的節(jié)奏就好了,無需刻意將對方拉進自己的世界,偶爾分享就好。
于是他褪去偽裝暴露喜歡打游戲的心機,我開開心心做個吃貨,每晚交流吃火鍋烤肉的心得。
人活一世,消遣而已,方式不同罷了,何來高低貴賤之分呢。
既然不能做琴瑟和鳴的靈魂伴侶,那就做紅塵里兩只歡脫有愛的逗比吧。
我見過許多,愛情中,打著愛的名義,要求對方做出改變的人。
我的想法是,可以適當?shù)匾龑Ψ阶龀龇献约号d趣的改變,而不是強行把自己的喜好加給對方。
到目前為止,張先生唯一有所強求的,就是希望我去運動健身。他說你只要健健康康的就好了。
他不看書,也理解不了我對書的喜愛。家里裝修的時候,卻默默把書房兩整面墻都打成了書架,臥室燈剛買回來的時候,打開,是黃光,他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是,這個光可不行,你在床上看書的時候這個光可要傷眼睛。
得君如此,夫復何求。
而他喜歡聽音樂,我能做的,就是默默地努力攢錢,送他一套好點的音響和耳機,除此之外,別無干涉。
兩個人在家里,他在電腦前打游戲,我在旁邊看書,空氣是靜默的,也并不交流什么,可是一抬頭,看他在那,那種安心的感覺,就很好了。我想讓他開心,至于他是看書能開心,還是打游戲能開心,又有什么要緊呢。我們在一起快要四年了,有三年都是在異地,很少能見一次面,到現(xiàn)在也是這樣的狀態(tài)。
我們最后會修成正果么?我們會一輩子都在一起么?我不知道,也從未想過。
但我知道,跟他在一起的每一天,都是快樂的。這就夠了,不是么。
題主說,“我希望她讀書是希望她看看不一樣的世界,然后去嘗試不同的生活,一點點找到自己的興趣點。不要每天煩惱于糾結于生活中的茍且之事。”
我覺得題主的本意很好。
兩個人在一起最好的狀態(tài),大概就是通過彼此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但是題主請記得,看不一樣的世界有很多種方式,讀書并不是唯一。
題主既然想法要相對成熟,在這段情感關系中起著引導的作用,那題主為什么不想一想,如何幫她發(fā)現(xiàn)自己的興趣呢?我覺得兩個人培養(yǎng)洞悉與發(fā)現(xiàn)生活樂趣的能力,要比單純加給對方某種方式更重要。
于生活的茍且中發(fā)現(xiàn)樂趣的能力,并不比看書來的容易。
她喜歡購物,喜歡衣服,如果真的要往深了引,試著給她買些時尚雜志,多看一些服裝設計的網(wǎng)站,跟她一切探索為什么衣服要這樣穿才好看,要怎樣設計才顯的有品位,想讓一件衣服穿的很美靈感來源是什么?看看國際T臺的走秀,看看可可香奈兒的紀錄片,要知道,一切美,都有其共通之處。
希望跟她去各個城市旅行,領略到不同的文化,而不是走馬觀花的拍照,那題主在旅行之前,了解過那個城市的文化么?如果了解的話,為什么不在行走的時候跟對方分享這一處景點的歷史典故,同樣一處景觀,別人家的男朋友只會給女朋友拍照,而你不僅會拍照,還能說得出這風景的妙處,豈不比單純地跟她討論書籍,人生理想要好一些?
我始終認為,讀書之人,于動心處恰到好處的援引,要比對坐空談要更讓人記憶深刻。
哦,對了,最重要的是,題主我告訴你,我就是那種你希望女朋友變成的女生,喜歡讀書,不愛購物,對文學藝術有自己的想法和品味,對旅行攝影有自己的見解和思考,喜歡發(fā)現(xiàn)生活的多種樂趣,對待感情專一卻專制,尊重對方也尊重自己,善解人意又溫柔似水。
哇,這樣一說,恨不得立刻就嫁給自己呢。
但是如果今天提問的是張先生,我相信他只會問一句:
如何讓自己的女朋友愛上打扮自己?
所以呢,都是圍城。
大學生勵志奮斗文章:你的遭遇跟別人有什么關系
作者:蘇聽風
有一次坐地鐵的時候,旁邊的姑娘在看一檔選透節(jié)目。順便聽了一下,大概內(nèi)容是一個年輕的姑娘唱了一首歌后,開始講自己的音樂夢想,然后說了一段慘痛的身世。小時候沒有媽媽,由外婆帶大,前不久外婆也走了。生活艱難,但一直有夢想,希望老師們給她機會。
由于我已經(jīng)到站,并不知道后來老師們是否給她機會。我并沒有考慮這些經(jīng)歷是真是假,只是覺得這樣的經(jīng)歷是需要同情和幫助。同時又有另外的問題:既然是一個唱歌和才藝的比賽節(jié)目,選手的經(jīng)歷跟這有什么關系?為什么要用這種方式來獲得機會?
過了不久單位需要做財務年審,她忘記了這事。我們發(fā)現(xiàn)時,她說她最近生病了,每天都不舒服,這幾天還在發(fā)燒,她真的不是故意忘記的。看著小姑娘這樣的遭遇,很難狠的下心來去責備。但是這一回我沒有再安慰她,而是讓她想想,為什么每次做錯事,不是跟男朋友吵架,或者就是身體不舒服?到底是因為自己的遭遇讓自己犯了錯,還是因為有錯才拿自己的遭遇當擋箭牌。
她的情況,顯然是后者。她也承認我的分析是對。
我說你跟男朋吵架了、生病了是會同情你的境遇,但是這些跟我們的工作有什么關系呢?這些事并不能給工作挽回任何損失。
我對這樣的情況這么敏感,是緣于幾年前我曾供職公司副總的行為。有一次我們接了一個幾十萬美金的訂單,在這個訂單還有一個星期出貨的時間節(jié)點上,配合生產(chǎn)的工廠竟然放假了。我們的生產(chǎn)時間都是按天算好的,出貨每晚一天就要以訂單金額的10%來賠償客人。這個結果顯然是我們公司無法承受的。了解情況后得知是因為廠長的父親去世了,廠長前些天回家處理完回到工廠后情緒低落每天不安排工作,一拖再拖后工人竟也不干活了。
清楚地記得當時副總跟廠長打電話說,非常能理解他痛苦的心情,但是生產(chǎn)不能拖著不動。再晚幾天我們公司就得賠款給客人,到時我們也會有人無法生活下去。對方廠長還是在電話里訴說著親人的離去之痛,沒有心情去安排工作。副總很冷靜地說:作為合作伙伴我同情你的感受,但是做為一個有責任在身的人,不能因為自己的心情不好而放著這么多工作不做讓你客戶的訂單拖延。你的父親走了,已經(jīng)成為了事實。你又不愿意把你的工作權力交出來給別人,你還要因為你一個人的情緒影響到更多人的生活。這不是一個負責任的人該有的表現(xiàn)。我決定這個訂單生產(chǎn)完后,我們不會再跟你們工廠合作。
聽完副總講的這些話,當時十分吃驚。一來是覺得有些話說的有點狠,二來覺得這樣說廠長會不會更不愿意干活。副總說,如果真的是這樣結果,我們就得在短時間內(nèi)找到其它的工廠,能出多少貨就出多少。實在做不完的該賠償客人損失就賠償損失,這是我們應該承擔起的責任。就像現(xiàn)在的工廠,把訂單如期做完是他們應該承擔的責任,不能因為個別人的一些意外情況而推卸責任。
我面對會計妹妹這些行為的時候,我再次想起當初副總說的這番話。其中的關鍵詞是:承擔責任。她不愿意承認自己不認真看資料而犯的錯,她也不愿意承認自己忘記了做年審的時間。看似有很多理由,歸根結底是在逃避問題。
后來我去詳細了解這些現(xiàn)象,心理學家武志紅在《感謝自己的不完美》這本書里針對這種情況有一個定義叫“找替罪羊迷局”。他說曾經(jīng)有一個找他咨詢的年輕人總是想著做一個自由的人,對現(xiàn)在的工作不滿意。只要一不開心就覺得工作阻擋她去追求理想了。后來她辭掉了工作,又覺得生活太現(xiàn)實。沒有收入,很多事做不了,又覺得理想太不真實。就這樣長期在自己的糾結中焦慮不堪。武老師在書中說,這就是明顯的逃避眼前問題的做法,也是不愿意承擔責任的行為。
選秀的選手、會計妹妹、工廠廠長,也許還有你、我、他,我們身邊的人總是在犯錯、有意外情況時,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眼前的問題,而是“我身世很慘、我跟男朋友吵架了、我有親人離開了、我有理想要實現(xiàn)”等等。我們是不是要認真的想一想,這些事跟除你之外的人有什么關系呢?我們拿這些事來安慰自己,或者期待別人的原諒抑或同情,對你所面對的事情有沒有實質的幫助?
我非常喜歡迪卡儂集團內(nèi)部推崇的一句話:I take care of your freedom, you take care of your responsibility.
我把它理解為:我尊重你的自由,你重視你的責任。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