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學生都是好學生。
培養人,就是培養他獲得未來,快樂的前景的道路。
捧著一顆心,不帶半根草去。
我愿做人梯讓年秦人踏著我的肩膀攀登科學高峰。
習于智長,優與心成。
用千百倍的耕耘,換來桃李滿園香。
把一切知識教給一切人。
愚蠢的教師只會傳授真理,聰明的教師應教孩子發現真理。
一個好的教師,是一個懂得心理學和教育學的人。
是寬容而不是縱容,是誘導而不是命令。
這天的積蘊,是為了明天的放飛,還有什么比看著自我的學生飛得更高更快更遠,更令教師欣慰的呢?
勤于給一棵棵稚嫩的幼苗松土澆水捉蟲施肥的園丁終將迎來爭奇斗妍的春天。
一個無任何特色的教師,他教育的學生不會有任何特色。
一名具有高尚師德的教師,須是一個因材施教,公正公平對待每一名學生的教師。
感人肺腑的談話,能醫治孩子心靈的創傷。
良好的師德風范務必“心中有學生”“有學生立場”。
為別人照亮道路,自我務必放出光茫。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
教師的人格是教育的基石。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教師施愛宜在嚴愛與寬愛之間。
愿乘風破萬里浪,甘面壁談十年書。
師生之間心與心的交匯之處是愛的圣地。
教師與畫家不一樣的是他要創造真善美的活人。
老老實實做人,認認真真教書。
教師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引路人似的兄弟姐妹,是心靈智慧的雙重引路人。
和藹可親的態度,永遠是教師良好教態的注腳。
師德最樸素的認識就是“要對學生充滿愛心”。
教師教育格言
1、教育上的錯誤比別的錯誤更不可侵犯。教育上的錯誤正和錯配了藥一樣,第一次弄錯了,決不能借第二第三次去補救,它們的影響是終身洗不掉的。(約翰.洛克)
2、得過且過,醉生夢死,碌碌無為,虛度年華,這是頹廢的處世之道。(第斯多惠)
3、人的教養不能夠靠別人傳授,人必須進行自我修養。一切苦修也絕不是文化修養,教育是通過人的主動性來實現的,教育牢牢地釘在主動性上。(費希特)
4、任何教育都比不上災難的教育。(狄斯雷利)
5、教師的生命是從教師職業開始的,教師在自己的職業中和工作要求中尋求生活的滿足.(第斯多惠)
6、習慣象一根纜繩,我們每天給他纏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他就會變的牢不可破。(曼恩)
7、教育是人們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權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搖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雅斯貝爾斯)
8、教師在學校中并不是要給兒童強加某種概念,或形成某種習慣,而是作為集體的一個成員來選擇對于兒童起作用的影響,并幫助兒童對這些影響作出適當的反應。(杜威)
9、毫無疑問,從幼年開始的好習慣是最完美的,我們把這叫做'教育',因為教育其實就是一種早年開始的習慣.所以我們看到與以后的時期相比,幼年時代學語言,舌頭學習表達方式和發音時更柔順,學各種技巧動作時,關節更靈活。(培根)
10、在教育中,一切都應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因為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俄烏申斯基)
11、教師這門職業要求于一個人的東西很多,其中一條要求自制.在你叫喊以前,先忍耐幾秒鐘,想一下:你是教師,這樣會幫助你壓抑一下當時就要發作的脾氣,轉而心平氣和地跟你的學生談話. (贊可夫)
12、教育難,難就在回到常識。(錢理群)
13、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關于激勵、喚醒、鼓舞。——第斯多惠《德國教師教育指南》
14、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亞杰:《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
15、求知與求學的欲望應該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們身上激發起來。 (夸美紐斯)
16、我們應該“使每一個學生在畢業時候,帶走的不僅僅是一些知識和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帶走渴求知識的火花,并使它終生不熄地燃燒下去。——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
17、如果學生沒有學習的積極要求,教師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識上,學生對自己學習上的成績就越冷淡,學習愿望就越低落。——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
18、強迫學習的東西是不會保存在心里的。 ——《柏拉圖論教育》
19、一個人在學校里表面上的成績,以及較高的名次,都是靠不住的,唯一的要點是你對于你所學的是否心里真正覺得很喜歡,是否真有濃厚的興趣…… ——中國鄒韜奮:《工程師的幻想》1956年版
20、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當一個人不僅在認識世界,而且在認識自我的時候,就能形成興趣。沒有這種自我肯定的體驗,就不可能有對知識的真正的興趣。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
21、你在任何時候也不要急于給學生打不及格的分數。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巧妙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
22、總之,必使學生得學之樂,而耐學之苦,才是正軌。若一任學生趨樂避苦,這是哄騙小孩子的糖果子,決不是造就人才的教育。”——《陶行知全集》卷一
23、凡是兒童自己能夠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應當讓他們自己去理解和感受。不過,教師知道應當朝哪個方向引導兒童:對于他們的思想,有些加以支持和發展,而有些則機智地予以抵銷——當學生離開了作品的思想內容,陷入一些細節的時候就需要這樣做。 ——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和教師的談話》
24、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教學生學有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學聯絡起來:一方面要先生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于一個問題,不是要先生拿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乃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手續程序,安排停當,指導他,使他以最短的時間,經過相類的經驗,發生相類的理想,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并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理想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 ——陶行知:《教學合一》
25、導師應該記住,他的工作不是要把世界上可以知道的東西全部交給學生,而是使得學生愛好知識,尊重知識,在使學生采用正當的方法去求知,去改進他自己。 ——英國教育家洛克(1632——1704):《教育漫話》
26、如果學生不能籌劃他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自然不是和教師、同學隔絕,而是和他們合作進行),自己尋找出路,他就即使他能背出一些正確的答案,百分之百正確,他還是學不到什么。 ——美國教育家杜威(1859-1952):《民主主義與教育》
27、最好的一種教學,牢牢記住學校教材和實際經驗二者相互聯系的必要性,使學生養成一種態度,習慣于尋找這兩方面的接觸點和相互的關系。 ——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
28、教學必須符合人的天性及其發展的規律。這是任何教學的首要的、最高的規律。”“只教給學生以最本質的、最主要的東西,才能切切實實地掌握這種教材,使它不可磨滅地銘記在學生的記憶里。 ——第斯多惠:《德國教師教育指南》
29、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 ——盧梭:《愛彌爾》
30、教育工作者必須不耐煩地耐心工作,永遠不向任何一端完全妥協。(保羅弗萊雷)
31、我們應該達到的成熟,是我們不斷磨礪自己,變得日益質樸、日益真誠、日益純潔、日益平和、日益溫柔、日益善良和日益富于同情感。這是我們應走的惟一的道路。(阿爾貝特。史懷澤)
32、兒童正是作為一種精神上的存在而不僅是肉體上的存在,才給人類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原動力。也正是兒童的精神,決定了人類發展的進程,并有可能把人類引向更高級的文明。(蒙特梭利)
33、教員不是拿所得的結果教人,最要緊的是拿怎樣得著結果的方法教人。(梁啟超)
34、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別人.(蘇霍姆林斯基)
35、愛人吧!對人的愛是你道德的核心!應當這樣生活:讓你的道德核心健康、純潔、強大無比!做一個真正的人,這就是說要為你周圍的人貢獻出自己心靈的力量,讓他們更美好,精神上更富有、更完美;讓你生活中接觸的每一個人從你那兒,從你的心靈深處得到一點最美好的東西。(蘇霍姆林斯基)
36、保存兒童的天性,并且正是按照它所指出的方向,用知識把兒童天性武裝起來。(埃默森)
37、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上,不算是好漢! ——陶行知
38、不好的教師是給學生傳授真理,好的教師是使學生找尋真理。在第一種情況下,運動是由上而下進行的;在第二種情況下,運動是由下而上進行的。前者是學生由頂峰開始,努力走向基礎;后者是從基礎開始,學生站在基礎上面,然后進到終點,升到頂峰。[德]阿·第斯多惠
39、我一千次地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的全面智力的發展。(蘇霍姆林斯基)
40、最好的教育是能使教育者本身不斷感到自己是多余的.(凱興斯泰納)
41、我們必須培養屬于生物因而也屬于自然界的人適應社會生活;因為社會生活是人的特殊工作,所以它也必須符合人的自然活動的表現。(蒙臺梭利)
42、一切學科本質上應該從心智啟迪時開始。 (羅素)
43、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盧梭)
44、我們生來是軟弱的,所以我們需要力量;我們生來是一無所有的,所以我們需要幫助;我們生來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斷的能力。我們在出生的時候所沒有的東西,我們在長大的時候所需要的東西,全都要由教育賜與我們。(盧梭)
45、遵循自然,跟著它給你畫出的道路前進。它在繼續不斷地鍛煉孩子;它用各種各樣的考驗來磨礪他們的性情;它教他們從小就知道什么是煩惱和痛苦。(盧梭)
46、一味地挖苦、貶低,會導致孩子的反抗,反對父母,反對學校,或者反對整個世界。(布魯諾)
47、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
48、學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是如何將一名學前兒童轉變為一名學生,進而將其塑造成一個全面發展的個體。良好的輔導會讓學生充分利用學校教育中提供的各種資源來全面發展自身。在這個過程中,班主任處于中心位置。(麥克·馬蘭、里克·羅杰斯)
49、要使孩子們從小就懂得和領會到:他的每一步、每一個行動都會在他身邊的人——同志、父母、教師和“陌生者”的精神生活引起反響。只有當他不給別人帶來災難,不欺負和擾亂別人時,才能成為一個生活得平靜而又幸福的人。(蘇霍姆林斯基)
50、兒童需要管教和指導,這是真的,但是如果他們無時不刻和處處事事都在管教和指導之下,是不大可能學會自制和自我指導的。(林格倫)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