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明自己說:“剛下崗那陣,因為我的左耳朵完全聽不到聲音,實在不好找工作。走投無路的時候,我想起了自己年輕時就學起的手藝,到西來古鎮開了一家竹藝作坊,終于和其他殘疾人一起闖出一條自力更生的生活之路”
陳友明今年四十五歲,他原本是蒲江縣大塘鎮人。二十歲左右就進了一家竹制工藝廠,開始拜師學習竹編,由于他勤奮好學,漸漸地,他就在竹編行業里小有名氣了。然而,2002年陳友明所在的工藝廠因為經營不善面臨倒閉,同當時的許多企業職工一樣,陳友明從廠里下崗了,不得不重新找工作。當年他已經是三十七八奔四十的人了,況且左耳失聰,聽力殘疾,這種狀況在他應聘面試的時候屢屢碰壁。現在回想起當初的艱難,陳友明仍然忍不住嘆了一口氣:“一個殘疾人要想找一份合適的工作實在不容易,太繁重的呢自己承擔不起,輕松一點的呢老板又不會給你;真正是俗話說的高不成、低不就,難啊!”
就這樣東奔西走地過了一段日子,陳友明偶然從朋友那里聽到一個消息:附近的西來古鎮要重新修繕改造,當地政府要把它打造成一個旅游景點。這件事讓他心念一動:“當時我就想,旅游的人來得多了,大家都喜歡買一些有當地特色的工藝品帶回去作紀念或送人,我何不重新拾起竹編手藝,在古鎮上開一家工藝品作坊,說不定能走出一條路來。”
陳友明想到就做,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當地殘聯和縣殘聯,當即得到了殘聯部門的積極支持,雙方一商量,認為竹編勞動強度不大,只要視力、雙手沒有殘疾就可以勝任;如果適當進行扶持和推廣,可以通過幫助西來鎮以及周邊地區的殘疾人走上就業的自立之路,是件大好事。
2006年底,“蜀雅坊竹藝堂”正式在西來古鎮上開張了!2008年5月20日,這個小店正式收編為成都市殘聯扶持的,全市七家殘疾人手工藝品專營店之一,西來鎮政府還特意在古鎮中心區域,為這個特別的竹藝堂提供了一間寬敞的店面。從此,一個為殘疾人點亮夢想的竹藝堂走向正常經營的軌道,一天天地紅火起來了。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