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經典是人類文明的璀璨國寶,它不僅帶給我們閱讀的美感,而且啟迪智慧、滋養心靈,陶冶情操。這里勵志人生網的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五篇三字經的經典小故事閱讀,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篇一:
【原文】
自曦農 至黃帝 號三皇 居上世 唐有虞 號二帝 相揖遜 稱盛世
【注釋】
曦農:即指狀曦氏和神農氏。
三皇:伏羲、神農和黃帝便是三皇。
居:在。
上世:遠古時代。
唐:是堯的國號。
虞:是舜的國號。
二帝:指的是堯和舜兩個皇帝。
揖遜:將王位讓給別人,自己辭去帝位。
【語譯】
在遠古時代,自伏羲氏、神農氏到皇帝有熊氏在位期間,皆能勤政愛民,體恤民意,所以被稱為“三皇”。
黃帝之后便是唐堯虞舜二位帝王。堯賢能開明自認自己的兒子無才無德,不堪為一國之君,所以將帝位禪讓給孝順的舜。而由于他的睿智領導使得當時的社會安定富足,人人稱頌。
【故事】
關于上古時期的種種傳說,因為沒有文字的記載及遺跡作為依據,所以我們多以神話來看待他們。就像夏禹,曾有人認為他是一只大蟲呢!
但是,無論這些神話是真是假,至少可以讓后代的人,了解先民生活演變和進化的情形。
相傳上古時,有巢氏教人架木為巢;伏羲氏教大家馴養家畜;神農氏教人播種五谷,還有燧人氏教人轉木取火等,正說明了我們的祖先是如何從野蠻邁向文明的。
由于這些人幫助人民改善生活,便被推舉為部落的首領。而黃帝則是因為發明了新的東西,讓大家感激在心,所以中國人喜歡以黃帝的子孫來自居。
之后,又有許多的皇帝產生,其中以堯和舜最受人推崇。
堯舜的“禪讓之治”,更是眾所周知。看來遠在上古時代,中國的祖先們便以懂得“以禮服人”的道理,難怪中國會被稱為“禮儀之幫了。
篇二:
【原文】
夏有禹 賞有湯 周文武 稱三王 夏傳子 家天下 四百載 遷夏社
【注釋】
文武:即指周朝的文王和武王。
三王:尊稱夏禹、商湯和周朝文武王。
四百載:四百年。
夏傳子:夏禹將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
遷:更易、改換。
社:國家。
【語譯】
大禹是夏朝的開國之君,唐則為商的開國賢主,文王和武王更是立周朝太平盛世,由于他們才德兼備、親政愛民,所以,后代的人便尊稱為“三王”
自從夏禹將帝位傳襲給自己的兒之后,就變成一個世代傳承的家族天下了。如此經過四百年,終究被商朝湯王一舉攻滅,結束夏朝統治的時代。
【故事】
夏禹治水,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但是,在充滿神話色彩的夏朝,究竟有沒有禹這個人,似乎仍找不到證據。
但在傳說中,鯀是天上的神,他眼見百姓飽受洪水之苦,心里很難過,就把天上的泥土偷來平定人間的洪水,結果被天帝知道了,便命令火神將鯀治罪。
所以,后人才不忍心把鯀的下場說的太悲慘。
夏禹之前的堯與舜,都是傳賢不傳子。禹也想效法他們,于是決定把帝位讓給益。但是,深受人們愛戴的禹,由于自己的兒子啟也是一位賢才,于是人民便一致擁戴啟為新的皇帝。
謙虛的啟認為既然父親已經決定傳給益,自己就不該再和益爭奪王位。可是,在人民的熱情擁戴之下,啟只得順應民心,接受了王位,如此一代一代傳下來,天下又屬于一個家族了。
篇三:
【原文】
湯伐夏 國號商 六百載 至紂王 周武王 始誅紂 八百載 最長久
【注釋】
伐:攻打、討伐。
載:年。至:即“到”之意。
紂:商紂,是商朝最后一位皇帝。
始:開始。
誅:消滅的意思。
【語譯】
由于夏桀暴虐無道,殘害百姓,以至湯舉事起義時,民眾紛紛響應殺死夏桀,建立一個國號是商的國家,歷經六百年,一直到殘暴不仁的紂被殺死,商朝才滅亡。
周武王起兵誅討紂王,開創了周朝八百年的天下,是中國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的王朝。
【故事】
我們知道夏的最后一任皇帝是夏桀,他暴虐無道,最后被周朝消滅了,而周朝的末任皇帝幽王,因為寵信皇后褒姒,也落得亡國的下場。
有個關于褒姒的神話故事,已經流傳很久了。
據說,遠在夏桀時 ,褒城有天飛來了由神人所化身的兩條龍,他們對夏桀說:
“我們是褒城的兩位先君。”
夏桀見了兩條龍心里很害怕,便向太史官要如何處理這件事,太史官經過一番占卜后,對他說:
“這是吉祥的,不妨將他們涎沫收藏起來,也許可以用來求福。”
夏桀于是照著太史官的話做,將他好好收藏著。
過了九百年,也就是周厲王時,有天裝著涎沫的盒子不小心被打破了,從里面爬出一只蜥蜴,恰巧被一個婢女看見。后來那婢女竟然身懷六甲,經過四十年才生下一個女嬰,這女嬰也就是褒姒。據說,這是上天特地派來懲罰周幽王的,這個傳說是不是很有趣呢?
篇四:
【原文】
周轍東 王綱墜 逞干戈 尚游說 始春秋 終戰國 五霸強 七雄出
【注釋】
轍東:都城東遷。王綱君王號令天下的法令政綱。
墜:衰敗、墜落。
逞:不顧后果的放縱。
干戈:戰爭的事情。
尚:崇拜。
五霸:即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宋襄公 五人。
七雄:即是秦、齊、楚、燕、趙、魏、酣七國。
【語譯】
自周平王東遷之后,號令諸侯的威信以帥墜不興,列國之間時常發生戰爭,于是到各國去獻計策,以游說為業的人,成為時代的主流。
從春秋時代開始,到戰國為止,相繼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五人相爭為天下霸主,合稱“春秋五霸”;而秦、礎、齊、燕、趙、魏、韓則是出名的“戰國七雄”。
【故事】
春秋五霸及戰國七雄,是春秋戰國紛亂時期中,實力較強的諸侯,其中又以齊桓公最受人推崇。
齊桓公有個得力的助手,名叫管仲,在齊桓公的戰績中,管仲的功勞是不容抹殺的。不過熟讀歷史的人都知道,管仲在受到重用之前,曾經與齊桓公作對過,現在就讓我們來聽聽這個故事。
在齊桓公即位以前,他的哥哥襄公曾誤殺了魯國的國君,當時,為了避免遭受連累 ,鮑叔便帶著公子小白(即桓公)逃到莒國去 。而在同時,桓公的兄弟公子糾則在召忽和管仲的隨從下,逃奔魯國。
等到事情結束,齊國群龍無首時,桓公和公子糾都想回國繼承王位。結果,公子糾得用機會暗中埋伏,想置桓公于死地,幸好桓公裝死躲過,就在公子糾的戒心松懈下來時,齊桓公趁機進入齊國登上了王位。
在鮑叔的勸告下,桓公把管仲請了來,輔佐自己治國,由于桓公心胸寬大,管仲更不負所托,把齊國治理成富強的國家。
篇五:
【原文】
贏秦氏 始兼并 傳二世 楚漢爭 高祖興 漢業建 至孝平 王莽篡
【注釋】
鷹:指秦的姓氏。
傳:即傳位。
楚:西楚霸王項羽。
孝平:為漢平帝在位的時代。
王莽:元帝王皇后的侄子,見平帝年幼可欺,于是謀奪王位,更改國號為新。
篡:謀奪帝王之位。
【語譯】
到了戰國末年,秦國利用“連橫政策”,破壞六國的團結,不斷的擴展勢力,兼并其他小國,可是傳位到秦二世胡亥時,天下又開始紛擾不安定起來,最后演變成楚漢兩大強權爭奪霸權的局面。
漢高祖打敗項羽軍隊后,建立漢代霸業,天下臣服,一直傳位二百多年,直到平帝時,王莽見其年幼可欺,于是謀奪王位。
【故事】
秦朝結束了紛亂的戰國時代,另外開創了一統的新王朝,在秦始皇時代,頒布新法,大興徭役,在政績上雖有些成就,但卻也使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熱之中,所以才有“苛政猛于虎”的說法。
雖然秦的統治時間只有十五年,但或多或少也為漢代的富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到了漢代,是中國的第一個威震海外及塞外的朝代,當時不僅人民生活富庶,國力也很強盛,漢武帝命大將東征西討,除了宣揚國威之外,另一方面也擴展了中國的版圖。
這些應該歸功于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漢武帝。
漢武帝在中國歷史上是個很重要的皇帝,雖然他替中國開辟了一番新局面,但是在用人方面卻喜歡用酷吏,這些殘忍無道的官吏固然能將工作做好,但卻使百姓生活在提心吊膽的恐懼之中,這是武帝在行政工作上的不足。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