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個企業家請教我,說不太懂說話,老是詞不達意,不生動,有時候就急,一急就結結巴巴,說不出話,真丟臉。他真誠地問:“怎么辦?”
好話記不住,壞話惹殺機
看了幾十年廣告詞,喜歡上哪一句呢?看著無數公共汽車兩邊都印滿了廣告標語,哪一句打動你呢?你開了一輩子各種各樣的會,哪一段話溫暖過你,使你終身受益呢?你從幼兒園起開始回憶,一直到大學,有哪一位教師、班主任、校長說的話敲醒了你,點撥了你,鼓舞了你呢?于是我們羞愧地想啊,想啊,真的好像想不起來了,想不起哪些話像那小提琴,清爽干凈的聲音打動過我們;想不起哪些話像大提琴,深沉地呼喚過我們;想不起哪些豪邁的語言像鋼琴般氣勢磅礴,激動過我們;想不起哪些告誡像小號,提醒著我們。這些事情肯定發生過,但我們不小心,給忘了。
但是,我們卻清清楚楚地記得,有的廣告詞是生搬硬套的,高呼“哆啊嗚啊嗚”,瘋了一樣;我們記得有些廣告詞和圖像是分離的,貌似高深其實膚淺幼稚:人走路歪歪斜斜,樓房像傾倒一樣,突然又擺正,古古怪怪;我們記得哪個人老喜歡說三道四,胡說八道,狗嘴里長不出象牙;我們記得有的老師講話平鋪直敘,令人昏昏欲睡;我們記得有的會議講話人高亢的聲音,激昂穿越,但全部是報紙語言;我們記得有些人講話神神秘秘,像一個特工隊員,你總以為他有什么重要的機密的事,其實都是一些芝麻綠豆、張三李四的尋常事。
究竟怎么講話呢?好事不出鄉,壞事傳千里。好話記不住,壞話惹殺機。夠頭痛的。
其實啊,講話有難的一面,有不難的一面。你要求滴水不漏,那就難了。你要求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那就不難。你要求動人心弦,聽眾為之傾倒,那就難了。你要求心領神會,對人有所啟發,那是不難的。
講話學會分眾
幼兒園老師有幼兒園老師的特點,她們的話可以嗲聲嗲氣,可以不斷重疊語句。如“好好”玩,“好好洗洗手手”“乖乖”喲,好“乖乖”喲,“甜甜”的,“香香”的,“臭臭”的,這種語句,大量在幼兒的對話中。但如你用這樣的語言跟正處以上干部講話,作報告,那要準備幾十瓶救生丹、降壓靈之類的東西,以防萬一。要防止他們童心大發,亂蹦亂跳,引發事故。
律師講話,話中有話,講話是他們找飯吃的幾板斧,世界上從來沒有一個不會說話的律師。求證、論證、證據、證詞、證人、證言、證物,天天在那想來想去。拿人錢財,替人消災,必須學會學好說話。但用律師的思維、語言去給農民講課,100個農民里,估計有50多個像做了50多個原地轉圈動作,分不清天南地北了。剩下那50個左右的人,老在等“同志們”那一句話,因為他們知道,一說“同志們”那句話,就等于結束語了,村廣播、電視里都是這樣的。
講這幾個例子干什么呢?目的很清晰,就是告訴企業家們,你講話首先要學會分眾。你要知道你的聽眾是誰,你的話準備說給什么人聽,這一點十分關鍵。一善于分眾,等于分了類;二善于尋找共同點,共同關注的問題;三是要有個性,千萬歸納自己所思所想,別把別人東西抄襲引用,這會令人啼笑皆非。總之,千萬別和“搞政務的人”談國家大事,他們老覺得自己天下無雙,謀略過人,沒必要。千萬不要和高級知識分子談學術理論,因為他們大多已有固定模式,有理論取向,容易變成爭吵。不必和農民講那么多理論,講什么上下五千年,你要善于舉例,講話要有地氣,他們才聽得進。不必和工人談什么《紅樓夢》的研究、巴甫洛夫的研究,他們感興趣的是實實在在的東西。例如,《紅樓夢》到底說的是哪里的事、哪一家的事?巴甫洛夫說的生理、心理,到底實際的表現怎么樣?他們只關心很具體的問題。可以研究拆了的車怎么重組,而不去研究車速與風速及光速和電速的比較問題。
尋求認同度
分眾之后就好辦了,你就開始在心理上去尋找你語言的切入點,研究你的話他們的認同度在哪里了,這是關鍵的第二步。
對于水平比較一般的人,你盡可能用名家、名人的評價去贊美自己的事業、產品等,不妨有些溢美之詞,讓聽眾產生敬佩之意,不妨讓他們崇拜你。
對于水平比較高的人,千萬別孤芳自賞,說到天上有、地下無,你才有、人家無的地步。千千萬萬要一分為二,既要說好處,也要承認不足。這樣,才會使聽眾、對象感到你的實在,你的哲學思維,你的分析判斷正規。
對于水平高的人,必須謙虛,必須用請教的口吻、語氣、表情,千萬不要錯失良機,錯失求教的機會。做人做事如同司機問路,你一自信,不問路上了高速路,掉不了頭,會走許多冤枉路。一問一請教,如虎添翼,進退自如,人生一喜。不少企業家不善利用這一招,實在是人生大憾。
成為社會活動家
我認識一位官至正部級的官員,年輕,中年時每次講話前都喜歡靜靜地坐在那里,找一個沒人干擾的地方坐著。我很好奇,有一次問他:為什么獨處、凝神?對方笑一笑,說:再醞釀一下,思考一下要說的話。我問:不是臨時拿稿照讀的嗎?對方說:怎么可能,不行的,下面有多少行家里手,要有準備。
現在許多企業家不太善言,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妥的一面。好的是不會給人花言巧語、嘩眾取寵之感,有實干家的一面;不妥的是容易與外界割裂,不適應發展的形勢。現在的企業家、生意人,真的變得和過去不一樣了,他必須有社會活動家的那些素質,必須善于轉型升級,必須善于學習,必須善于根據自己不同的變化進行新的定位。不可一件衣服穿到老,一雙皮鞋三十年,干什么要有所準備,有所調研,有所謀略。講什么要有所構思,有主有次,有備而講。這樣,一次、兩次,不斷的實踐之后,便可以熟能生巧,應對有方,揮灑自如了。這要是成為一種習慣,增益甚廣。
互聯網時代來了,許多人更不注意說話了,更不注意語言、語境了,許多人正在自廢武功,因為他們已經不太說話了。慢慢地,他們會喪失表達的功能,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橋梁——語言的功效正在被弱化。你會不會成為這樣的人呢?到了那一天,你還怎么做生意呢?你怎么指揮人去做實業呢?語言的功能一旦喪失,是十分可怕的。語言的能力、語境的把握一旦失準,對一個企業家、生意人同樣可怕。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