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份職業都會有一些出名的人,這些人的背后肯定有一些勵志的故事,下面一起來欣賞地理學家的勵志故事吧,下面是勵志人生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地理學家的勵志故事,供大家參閱!
地理學家的勵志故事:鄭和下西洋,深受父親的影響
鄭和下西洋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和人類歷史上一個非常輝煌、了不起的事件。
鄭和,原姓馬,小名三保。1371年出生于云南昆陽,回族,世代信仰伊斯蘭教。他的父親名叫馬哈只,曾到過沙特阿拉伯麥加朝圣,所以叫“哈只”(這是將榮譽贈給到過麥加朝圣的伊斯蘭教徒的專稱)。從云南到麥加,相距萬里,馬哈只是徒步前往的,歷經千辛萬苦,自不待言。
父親回到云南后,經常像講故事一樣地談論起旅途中的見聞,當然也宣揚自己如何本著堅韌不拔、追求真主的精神而到達麥加。年少的鄭和聽后無比興奮。在見多識廣的父親的影響下,強烈的好奇心早已萌芽。他曾暗暗思量,如果有一天自己有機會到廣闊的天地間去遨游,該是多么幸福!
所以,從少年時代開始,鄭和就很注意鍛煉身體,培養毅力,潛心閱讀史籍以及航海知識等。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軍隊進攻云南。三保被擄入明營,后做了太監,進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難之變中,他為燕王朱棣立下戰功。朱棣登基之后,御賜“鄭”姓,并改名為和,宣德六年(1431年)欽封鄭和為三保太監。
永樂三年(1420xx年)七月十一日,鄭和率二萬七千八百余人,從南京、太倉一帶至福建長樂太平港揚帆出海。龐大的大明船隊,從此開始了向海外宣揚國威和尋求貿易的遠航。他一共經歷了20xx年,分七次下西洋,經過的地點有:新州港,曼谷,滿刺加,舊港,柯枝,古里,忽魯謨斯,刺撒,阿丹,天方,木骨都束,竹步,麻林等30多個國家,航海至南洋、印度、波斯、非洲東岸等處,開中外交通最遠的航路,宣揚威德,助馬來西亞建國,海外諸國爭來朝貢。時人稱為三保太監下西洋,是明代初年的盛事,促進了我國與亞非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
1433年鄭和第七次下西洋,也就是最后一次下西洋。在這次航程中,鄭和前往麥加,實現了一生的心愿。也為后人開辟了道路。
鄭和下西洋,在地理學方面留下了寶貴的財富。他積極進取、不畏艱險的價值信念,更是一筆豐厚的精神遺產。鄭和給我們的啟示是久遠的。大海遼闊無邊,我們的所知極為有限,勇于開拓、不達目的地永不停止的精神將鼓舞著我們不斷探索新知。鄭和的航程沒有停止,我們跟隨著他的腳步,將去向更無垠的遠方。
地理學家的勵志故事:張衡與“地動儀”的故事
中國東漢時期,首都洛陽及附近地區經常發生地震。據史書記載,從公元89年到140年的五十多年內,這些地區發生地震達三十三次。其中120xx年發生的兩次大地震,波及范圍達十多個縣,造成大批房屋倒塌,人畜傷亡,人們對地震都十分恐懼。皇帝以為這是得罪了上天,因此增加人民賦稅,用來舉行祈禱活動。當時有一位科學家叫張衡,對天文、歷法、數學都有很深的研究。張衡不相信關于地震的迷信宣傳,他認為地震應該是一種自然現象,只是人們對它的認識太少了。鑒于這種情況,他加緊了對地震的研究。
張衡細心觀察和記錄每一次地震現象,用科學的方法分析了發生地震的原因。經過多年的反復試驗,公元132年,張衡制造出了中國乃至世界上第一個能預報地震的儀器,取名“地動儀”。
這架“地動儀”是用青銅鑄造而成的,形狀象一個圓圓的大酒壇,直徑近一米,中心有一根粗的銅柱子,外圍有八根細的銅桿子,四周澆鑄著八條龍,八條龍頭分別連著里面的八根銅桿子,龍頭微微向上,對著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八個方向。每條龍的嘴里含著一個小銅球,每個龍頭的下面,蹲著一只銅蛤蟆,它們都抬著頭,張大嘴巴,隨時都可以接住龍嘴里吐出來的小銅球。哈蟆和龍頭的樣子非常有趣,好象在互相戲耍。人們就用“哈蟆戲龍”來形容“地動儀” 的外貌。按照張衡的設計,如果哪個方向發生了地震,“地動儀”的銅桿就會朝哪個方向傾斜,然后帶動龍頭,使那個方向的龍嘴張開,小銅球就會從龍嘴里吐出來,掉到蛤蟆嘴里,發出“當”的一聲,向人們報告那個方向發生了地震,以便政府做好搶救和善后工作。
公元133年,洛陽發生地震,張衡的“地動儀”準確地測到了。此后四年里,洛陽地區又先后發生三次地震,張衡的“地動儀”都測到了,沒有一次失誤。但是138年2月的一天,張衡等人發現,向著西方的那條龍嘴里的小銅球,掉進了下面哈蟆的嘴里,但人們卻絲毫沒有感覺到地動,于是一些本來就對“地動儀”持懷疑態度的學者就說“地動儀” 不準,只能測到洛陽附近的地震。過了三、四天,洛陽西部甘肅省的使者來了,報告那里發生了地震。這時候,人們才真正相信張衡的“地動儀”不僅是“哈蟆戲龍 ”,而是真正有用的科學儀器。從此以后,中國開始了用儀器遠距離觀測和記錄地震的歷史。
地理學家的勵志故事:熱愛冒險的徐霞客
徐霞客二十八歲那年,來到溫州攀登雁蕩山。他想起古書上說的雁蕩山頂有個大湖,就決定爬到山頂去看看。當他艱難地爬到山頂時,只見山脊筆直,簡直無處下腳,怎么能有湖呢?可是,徐霞客仍不肯罷休,繼續前行到一個大懸崖,路沒有了。他仔細觀察懸崖,發現下面有個小小的平臺,就用一條長長的布帶子系在懸崖頂上的一塊巖石上,然后抓住布帶子懸空而下,到了小平臺上才發現下面斗深百丈,無法下去。他只好抓住布帶,腳蹬懸崖,吃力地往上爬,準備爬回崖頂。爬著爬著,帶子斷了,幸好他機敏地抓住了一塊突出的巖石,不然就會掉下深淵,粉身碎骨。徐霞客把斷了的帶子結起來,又費力地向上攀援,終于爬上了崖頂。
還有一次,他去黃山考察,途中遇到大雪。當地人告訴他有些地方積雪有齊腰深,看不到登山的路,無法上去。徐霞客沒有被嚇住,他拄了一根鐵杖探路,上到半山腰,山勢越來越陡。山坡背陰的地方最難攀登,路上結成堅冰,又陡又滑,腳踩上去,就滑下來。徐霞客就用鐵杖在冰上鑿坑。腳踩著坑一步一步地緩慢攀登,終于爬了上去。山上的僧人看到他都十分驚奇,因為他們被大雪困在山上已經好幾個月了。
他還走過福建武夷山的三條險徑:大王峰的百丈危梯,白云巖的千仞絕壁和接筍峰的“雞胸”、“龍脊”。在他登上大王峰時,已是日頭將落,下山尋路不得,他就用手抓住攀懸的荊棘,“亂墜而下”。他在中岳嵩山,從太室絕頂上也是順著山峽往下懸溜下來的。徐霞客驚人的游跡,的確可以說明他是一位千古奇人。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