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比賽的時候可以講故事哦,分享幾篇值得演講的故事,希望你喜歡。下面是勵志人生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勵志故事演講比賽,供大家參閱!
勵志故事演講比賽:有一種慢,屬于黃軒
黃軒給人的感覺,可以用他的代表作來形容——“藍色骨頭”。在他的身上,有著雙魚座天生的孤獨氣質,又帶著后天養成的優雅。
無論是《推拿》還是《黃金時代》,都屬于文藝片,再加之黃軒又出演了《紅高粱》里癡情儒雅的張俊杰,所以便被貼上了“文藝男”標簽。他一邊調侃著說,“難道自己長得不商業嗎”,一邊又覺得,能被當成“知識分子專業戶”還是個不賴的體驗。
黃軒常常利用自由時間去全世界溜達,不會帶助理,連經紀人都很少通知。往往就是參加完某個電影節,他便突然“落跑”了。他去的地方都很小眾,可能是去某個草原看羚羊,也可能只是去某個胡同的酒吧聽流浪歌手唱歌。
對于那些具有標志性的建筑、城市,黃軒沒什么興趣。同樣,除了拍戲,他對曝光度這種東西也是避而遠之。他常常拿一句話來警醒自己。那是丹尼爾·戴·路易斯所說的,“作為一個演員,你不能讓觀眾知道你穿的襪子是什么顏色”。
也就是說,除去當一個演員,黃軒更希望能做自己。這樣的自己,可以不用擔心黑眼圈,熬夜去讀一本好書;這樣的自己,可以不在乎形象,席地而坐撩撥一下吉他;這樣的自己,不會怕偷拍,能夠去博物館逛一逛;這樣的自己,會偶爾感性,在微博上寫一些隨感……
無論是對藝術,還是其他領域,黃軒似乎都保留著真實的求知欲。而他這個人也實在,從不會嘩眾取寵,又或是夸大其詞。他會坦白地承認:自己愛上書法,并不是想要表現得高尚,只是為了讓心靜下來。
大三那年,家里發生了很大的變故。他幾乎在同一個時間段,分別失去了爺爺、奶奶還有父親,自己又沒有拍戲,每個空閑的時間就變成了煎熬。為了盡快驅走悲傷的情緒,他就想著找點事做。有一天,在逛文具店時,他無意中發現了毛筆字帖,便買了回來。接下來的幾天,他都在家寫毛筆字,一寫就是一下午。隨著內心的充實,也就沒那么難過了。也是從那時起,他愛上了書法。
黃軒寫的字,力透紙背,如同他這個人。他活得隨性又不隨意,認真卻不較真,內心有著自己的宇宙。在他的世界里,沒有太多復雜的事情,他也善于在微小的事物中尋找生命的真諦。
與其說黃軒活得文藝,不如講他只是比我們活得簡單。半落的桃花,格陵蘭夏季時整日的太陽,都是他的追求、他的快樂。而這些美好,不是沒有存在于世界,只是未能停留在我們的眼里,沒能落在我們的心上。
他從來不需要炒作,只是憑著演技,就能讓人們自動為他點贊。在《羋月傳》和《女醫明妃傳》里,他都有不凡的表現。相信過不了多久,他就不會再是金馬獎的遺珠,而是能真正捧起獎杯的那個人。
只不過,黃軒也說了,有一些樹木的成長周期很快,比如楊木幾年就能成長為參天大樹,但很少有人去拿它做珍貴的東西。而有些樹木,成長周期雖然緩慢,卻長得結實,經得起推敲。就像是人,時間長一點,對氣質和人物的詮釋,都會有影響。看來,他并不急于求成,反倒是更愿意在風雨砥礪中體會更多的情愫,再注入角色中。
既然黃軒能被梁朝偉看中,能被越來越多的導演青睞,能得到奧斯卡最佳男配角Christoph Waltz的激勵,那么,他遲早都會得到應有的認可。只是,興許是明天,或者是明年。至于具體是什么時候,管他呢。
清晨烙餅煮茶,傍晚喝酒看花,黃軒從來都不著急行走。有一種慢生活,屬于他,那是大器晚成,亦是淡泊名利。
勵志故事演講比賽:兒子“成人”記
兒子是“80后”,也算得上是個帥哥,看到他朝氣蓬勃的陽光模樣,回憶起他成長過程中的一些往事、糗事,感慨良多……
“輸”在了起跑線上
1983年,兒子降臨。望子成龍,人之常情,我等平庸之輩,亦難免俗。單為給他取名,我幾乎翻爛了《辭海》,尚難定奪,躊躇數月,才去報了戶口。取名——姑隱其名吧,按《辭海》條目注:“是有卓越智慧的人”,可見我們對他寄予的希望。
可惜,兒子小時候的表現絲毫不見“是有卓越智慧的人”的跡象,相反,他讀書時,成績總排在班上倒數三名之列。偶有考試分數達到或超過60分,那就成了我們家的節日,對他又是表揚,又是獎勵,勉勵他爭取更大的勝利。他卻調皮地說:“分不在高,及格就好。”學習狀態,依然如故。
有人懷疑他的智商,屢次建議我們帶他去做“智商測定”,可發生在他身上的一些事情,讓我們謝絕了這些“好心建議”。
有一年春節,親友團聚,十分熱鬧。有人發現地上有一些紙幣,便詢問誰是失主。兒子瞄了一眼,說是他的,隨即背出一串阿拉伯數字,與紙幣上的號碼完全吻合,眾人皆驚。
他上小學三年級時,他母親生病需動手術。當時床位緊張,難以入院,我們只能焦急等待。不料有一天,他放學回家,一本正經地宣布,此事他已解決了。望著他稚嫩的臉,沒人相信這是真的。誰知第二天,他就領著他母親住進了醫院。原來他在學校經多方打探,聽說有一名高年級學長的母親是這家醫院的主任醫生。他找到那名學長,將二人關系發展成“哥們”,入院之事便水到渠成。
這樣的孩子,智商會有問題?
兒子心地善良,看到乞丐,總是傾其所有,掏出零花錢;兒子心理健康,毫不嫉妒成績好的同學,與人相處融洽;兒子是非分明,疾惡如仇,從不屈服于強勢,也不恃強凌弱;兒子身體健壯,熱愛體育活動,但就是不把頭上的“差生”帽子當回事,成天沒事偷著樂。看到他那副沒心沒肺的樣子,真是讓人無可奈何。
但是,學生的一切似乎都是以分數論成敗的,無論是按當時或是現在的說法,兒子都可謂徹底地輸在了起跑線上。
不成才,可以成人
兒子小學畢業,謝天謝地,經“電腦派位”被分到一所很不錯的中學,欣喜之余,我們又為他的學業能否跟上而擔心。
果不其然,開學不久,學校摸底考試后,我們就以“個別學生家長”的身份,被老師召見,在嚴肅的氣氛中,雙方進行了坦率的會談。會談內容仍是“成績排名倒數”的歷史問題,以及如何迅速改變這種狀況的現實問題等。
由于短時間內未見成效,我們就隔三岔五地被召見,差點成了學生(差生)家長常駐學校代表。
勵志故事演講比賽:為了不妥協你得先妥協很久
1
頒獎典禮馮小剛沒去,當時,他正在北京工人體育館的《老炮兒》演唱會上唱《愛的代價》。木吉他緩緩彈,馮導坐著悠悠地唱:“也曾傷心流淚,也曾黯然心碎,這是愛的代價。”
唱完不忘爆粗口:
“我操,終于過了這關了。”
簡直比老炮兒還炮兒。
千等萬等,《老炮兒》上映了。圣誕夜單日票房是《惡棍天使》的一半,雖然后者豆瓣評分只有3.8,而《老炮兒》達到了國產片少有的高峰:8.7。
馮小剛對這個場景并不陌生:他“拿過往20xx年來賭”竭力拍攝的影片《一九四二》票房慘敗。為了“還債”而投大眾所好的《私人訂制》評分5.6,卻在一片“爛片”的罵聲中收獲7.2億票房。
沒辦法,這就是中國電影市場——錢多,人傻,速來。
還好馮導已經不在乎這個了,他在微博里寫:“如果我三十歲我可以妥協,退而求其次,因為來日方長;但我已經快六十歲了,借社會新聞里經常使用的一句形容‘一個年過半百的老人’,我就不愿意妥協了,因為時間無多。賺錢的目的是拍自己喜歡的電影,折了也不用愧對金主。這是長時間發呆時暗下的決心。”
馮小剛終于不妥協了,仿佛一切又回到20xx年前,他拍第一部電影那樣。
2
1994年,小有名氣的馮導和聲名大噪的王朔成立一家公司,叫好夢,有點像《甲方乙方》里的“好夢一日游”。
他們一起合作馮導的電影處女作——《永失我愛》。
《永失我愛》如泥牛入海,在電影市場上沒有翻起漣漪,但這之后,他們仍堅持走文藝批判路線,“向社會抽鞭子”。
他們要“走鋼索”,初生牛犢不怕虎,不撞南墻不回頭。
現實的南墻當即給他們重擊。
1996年,《過著狼狽不堪的日子》開機不久便被停,電影局給出的理由是:“劇本對于挑逗、追逐、xx女性津津樂道,暴露丑惡而不鞭撻丑惡……有違社會公認道德標準的價值觀念,錯誤引導大眾審美。”同年年底,電視劇《月亮背后》殺青后遭禁,數百萬投資打了水漂。
好夢,成了一場噩夢。
馮導逐漸意識到,在兩個對象面前,你不得不妥協:一是審查者,二是觀眾。他們,都是命運的仲裁者。
被現實撞得鼻青臉腫的馮小剛,懂得了“哪些東西是抗不過的,哪些東西是可以堅持的”。
于是,他開始學著妥協。
1997年,他帶著王朔的劇本《你不是一個俗人》再次歸來。這次他學乖了,喜劇題材,又安全,又接地氣。最初,電影的名字叫《比火還熱的心》,為了更加符合觀眾的口味,在經過與院線代表和編劇十多次的修改后,它以《甲方乙方》的名字呈現在大家面前。
3300萬,《甲方乙方》創造了當年中國電影票房的神話。在此之后,《不見不散》《沒完沒了》如法炮制,同樣票房大熱,國內電影市場出現了“賀歲檔”這個概念,馮小剛被稱為“賀歲檔之父”。
成功意味著代價。在與觀眾妥協之外,他還不得不向很多人妥協:審片人、投資人,甚至向看不見摸不著的“有關領導”。
為了還電影過審的人情,他接下了20xx年鼠年春晚的總導演。春晚過后,馮小剛用《沙家浜》里的話表達自己的處境:“這個隊伍是你當家,可是皇軍要當你的家。”
他不得不做一個妥協的人,為了能保留部分“不妥協”的權利。
就像他為了還《一九四二》的債去拍了《私人訂制》,在《集結號》之后拍了滿足投資人的《非誠勿擾》,在《沒完沒了》三部曲后,轉身回去拍現實主義題材的《一聲嘆息》;就像他在贊助商面前摔了杯子,掀了桌子,最后還得把植入廣告放進電影《非誠勿擾》里;就像他為了給片子爭取過審的機會,給人拍馬屁說:“您是誰啊,您是站天安門城樓上,看看北京城這邊說這邊燈太多有點晃眼,這邊的燈就都要立刻給滅了。”
馮小剛得影帝后,有人調侃道,不想當影帝的演員不是好導演。但現實中,想當個好導演,可能要先當個“好演員”:擦掉馮小剛,演好一位聽話、懂事、接地氣、能掙錢的商業片導演。
先演好了別人,才有機會做自己。
3
如今的馮小剛,終于不必為錢折腰了。
看著都爽。
但走過的路,只有自己知道。《老炮兒》的末尾有場重頭戲,六爺在結冰的湖面上往前沖,獨自“迎戰”吳亦凡飾演的“富二代”帶來的一群人,準備赴死。
在暮冬時節,他穿上長長的軍大衣,拎著一把軍刀,在薄薄的冰面上往前沖,冰面很滑,但他必須做到“奮不顧身”。天氣已經開始轉暖,每走一步都能聽到腳下的冰在咔咔作響。一旦碎了,估計人會像秤砣墜底。導演管虎時時刻刻都在擔心:“冰都化了,挺嚇人的,感覺都快出人命了。”
99%的觀眾都不會知道這些背景,我們看到的,是六爺拄著軍刀起身后再次在冰面狂奔,是老炮兒徹底的、壯烈的、不計后果的釋放。
這就是人生。我們曾多少次羨慕贊嘆他人的堅守自我、瀟灑從容,曾多少次期盼自己決不妥協、無所顧忌,但我們看不見背后的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甚至命懸一線。
在不妥協之前,你要學會妥協,并且妥協很久。
大部分人死在了妥協,像羅曼·羅蘭說的,“在20歲或者30歲就死了,以后不過是一天天的重復”;小部分人死在了不妥協;只有很少的人挺過了那薄薄的冰面,摸到了理想的對岸。
但愿殊途同歸,對岸相見。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