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對于人的身心具有確實的治療作用,根據研究顯示,某些音樂特有的旋律與節奏能使人的血壓降低,基礎代謝和呼吸的速度減慢,使人在受到壓力時所產生的生理反應較為溫和。
西方國家將音樂配合醫療體系,廣泛應用于各種心理及生理治療之中,已不是新鮮的事了。
音樂的治療功能,另一方面是透過音樂的物理作用,直接對體內器官產生共振效果。因為聲音是一種振動,而人體本身也是由許多振動系統所構成,如心藏的跳動、胃腸蠕動、腦波的波動等。
當聽到音樂產生的振動與體內器官產生共振時,會使人體分泌一種生理活性物質,調節血液流動和神經,讓人富有活力、朝氣蓬勃。
此外,音樂具有主動的、積極的功能,是提升創造、思考,使右腦靈活的方法,并且能引導出重要的α腦波。
特有的音樂節奏與旋律,能夠使我們平常較常用的主管語言、分析、推理的左腦,得到休息;相對的,對掌管情緒、主司創造力、想象力的右腦則有刺激作用,對創造力,信息吸收力等潛在能力的提升有很強的效果。
在十九世紀初期,音樂就已經被用來促進病人的睡眠。醫師指出,失眠患者聆聽適合的音樂,確實可減少安眠藥及鎮定劑的使用。
音樂的節奏會影響人體的賀爾蒙;相對于年輕人,老年人的新腎上腺素有明顯的增加;該激素已經在最近的醫學研究證實和睡眠的發生及夜間醒來的次數有關。音樂促進睡眠的科學研究已在德國、美國及蘇聯等國家陸續被證實,美國醫學審查委員會早已公布大多數的安眠藥在病人使用兩周后便失去療效。基于上述原因,音樂治療漸受重視,并已經受到醫護人員普遍的使用。
雖然各個研究使用不同的音樂,但其音樂都有一個共同點:音樂節拍都略等于人類心跳的速率。節奏太快或太慢的音樂都不適于用來促進睡眠;節奏太快會讓人緊張,太慢則會令人產生懸疑感。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