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人在追問,商人成功的竅門在哪里阿拉伯有一則神話《神燈》,講到擁有神燈者即可擁有財富,可以心想事成。其實,現代商人企盼的神燈并非遙弗成及,它就在商人自己手中,這就是信息之燈、勇氣之燈、形象之燈、立異之燈。
信息之燈:照亮你的“錢”程
要做大生意就要從國家大事中找信息,國家的政治外交,甚至每一項新政策的妯臺,都蘊含著賺錢的機遇。在中韓建交前夕,南方一精明的企業家看到中韓高層引導接觸頻繁,估計中韓兩國建交期近,就在離韓國較近的膠東半島購置大量地盤。中韓建交后,他經由過程讓渡地盤應用權,實在大賺了一筆。前兩年,我國關于情況保護問題的宣傳,搞得有條有理,這是情況保護法出臺的前奏,得此消息的人何止萬千,但浙江一家鄉鎮企業的廠長卻敏銳地意識到一個尚未開辟和占領的市場——環保產品市場。他便及時調劑該廠的產品結構,開辟環保產品。其后,環保法在全國實施,當各地的廠家還坐在辦公室里研究調劑產品結構計劃時,該廠早已開辟出一體化清水機、自來水壓力過濾器等新產品,從而在環保產品市場上站穩了腳跟。
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在談及企業與機遇的問題時,提出了獨到的“眼睛論”。他曾把企業劃為三大類:一類是一只眼睛的企業,觀念尚處計劃經濟時期,眼睛只盯著政府;一類是兩只眼睛的企業,一只眼睛盯用戶,一只眼睛盯員工,以知足雙方的需求,他認為這是市場經濟律例相對完善的前提下比較普遍的現象;然而,海爾卻擁有第三只眼睛,即盯住“機遇”。他說:“企業和人生一樣,缺少的不是機遇,而是缺少發明機遇的眼睛。”生意人要想比別人搶先一步發明并應用有價值的信息,就必須擁有“第三只眼睛”。某汽車維修公司的李經理,1992年夏天有時聽到市外委一位工作人員說,有位美籍華人想投資,但不知做什么項目好。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李經應當晚就找到有關專家就教有市場前景的投資項目,并以最快速度草擬了計劃書,第三天她胸有成竹地敲開外商所住的飯鋪房門,滔滔一向地分析市場行情,終于消除了外商的疑慮,滿心歡樂地把錢交給她經營。當初身無分文、如今已是年創利稅三四百萬元的中型公司老總李某回憶自己創業經歷時,感慨地說:“捕捉商機的眼光比本錢要重要得多。”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