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財得人心,古今中外皆然
劉邦和劉備都是中國歷史上的英豪,他們之所以得天下,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成功的用人之道。所以,學習他們吸引、留住人才的辦法,對幫助中國企業家解決“人才無處覓,人才留不住”的難題,大有裨益。
尋覓人才、留住人才的第一項工作是給待遇。劉邦給韓信的,劉備給諸葛亮的,都是當時第一流的待遇。入則為相,出則為將。對當今企業而言,這種待遇要給得有競爭力,就要注意三點。
第一,待遇應當是和公司內部的高管比,而不是和他本人原來的收入比。在一個企業內部,大家來自五湖四海,懷著一個共同的掙錢目標走到一起來了。因此,內部相互之間有一個“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問題。不管過去拿多少錢,只要進了同一家公司,就要按現在的統一標準來。
第二,待遇應當是和中國市場的整個行業比,而不是和本地區比。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生活水平,這是事實,但由于現在人才的全國性競爭,因而人才是在行業內全國性大循環。高級人才的比較基準是不分企業地理位置、不分企業性質的,就如同地處偏僻的企業也有全國行業老大一樣。
第三,要設好位置,定好待遇標準,然后按圖索驥,去三顧茅廬。很多企業對這一點不以為然,沒有專門的方案規劃,某次開會或出差偶然遇到或聽說了,便即興開價,卻一沒有考慮原來的體系,二提出得不完善。所以,給待遇要有競爭力,“覓”也是一門小學問。
尋覓人才、留住人才的第二項工作是給事業空間。對劉邦和劉備而言,目標都是一樣的:平天下、坐天下。對企業老總而言,大目標是行業領先。在這樣的大事業戰略下,給事業空間時有三點要注意。
第一是給予全局工作的戰略制定參與權。全局的戰略,應該有一個規范的決策流程,而且是事先聲明好的。重大戰略決策,看不清的,寧緩勿躁,寧求高度一致,勿求求同存異。一般性的管理決策,不求高度一致,寧求求同存異。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