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聲音,哪里就有力量;哪里有口才,哪里就有了戰斗的號角,就有了勝利的曙光,“一人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古有戰國蘇泰數國游說不辱使命,三國孔明力排眾議舌戰群儒,近有革命領袖宣傳愛國救亡圖存演講規起云涌,不戰屈人之兵,謀劃臨陣倒戈,戰前的動員,士氣的鼓舞,人文的凝聚,乾坤的扭轉……這一切都要通過口才表現出來。口才在無形之中改變了歷史的進程,推動了歷史的巨輪滾滾向前。口才,無疑也是一種巨大的生產力!
在西方,在世界經濟騰飛的每一個國家,在經濟強國全面建設,卜康社會的今日中國,口才無論在商貿談判、產品銷售、技術引進、公共關系還是進行思想教育、組織生產和經濟活動中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很多企業高層都把提高員工講話能力作為擴大生產的一種手段。因為商戰英雄所見略,口才也是生產力!
演講在車間,流汗只等閑;演講在軍營,熱血在沸騰,在課堂,在舞臺,在社交場所,在談判桌上,只要有人的地方,就需要交流,就需要對話,就需要高超的講話能力。
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慷慨陳詞,擲地有聲,講出了中國人自己的聲音,口才的威力讓中國人揚眉吐氣。誰能說口才不是一種強大的生產力呢?
國務委員吳儀在中國加入WT O談判桌前,出語驚人,智慧勝人。口才體現了“說得出的能力,做得到的成就”,誰能說口才不是一種強大的生產力呢?
只要不是啞巴或口吃,講話能力人人具備,但是敢講、能講而會講的人卻不多。許多人茶壺里煮餃子——倒不出來,許多人只諧地方話卻國語破足,許多人懂得了國語卻不會外語,因而交流受陰,發展受限。你羨慕那些在大庭廣眾之中風度翩翩、侃侃而談、妙語生花、自信從容、吐詞清朗、感染大眾的演講家嗎?這,正是新時代對人才的最新要求。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