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是當(dāng)別人超過自己時、油然而生的一種酸溜溜的感覺,它不僅是一種負(fù)面的、有害的心態(tài),而且是一種心理疾病。嫉妒心理越強(qiáng),說明其心理越脆弱。你不能確定自己的位置和目標(biāo),總是把自己同別人相比,無法從生活和工作中發(fā)現(xiàn)自己真正的價(jià)值,因此,經(jīng)常出啊在壓抑、焦慮不安、怨恨煩惱、患得患失的心境中,得不到片刻祥和、寧靜。因此,嫉妒就像一把雙刃劍,既會使別人受到傷害和痛苦,也會使自己處在頻繁的心理刺激和壓力下。
什么樣的人才能擺脫嫉妒心所帶來的煩惱?應(yīng)該是無所求的人。
“人道無求品自高”,這句話出自清文學(xué)家紀(jì)曉嵐的先師陳伯崖撰的一副聯(lián)書,原聯(lián)是:“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這里的“無求”是告誡人們要摒棄滿腦子的功利與浮躁,不為外物所牽絆,不為浮云遮望眼,從而獲得一種超然物外的自在與寧靜。這里的“無求”,不是人生的不思進(jìn)取和漫不經(jīng)心,也不是心灰意冷和垂頭喪氣,更不是一籌莫展、難掩煩悶的消極態(tài)度和庸人哲學(xué),而是告誡人們要擺脫功名利祿的羈絆和困擾,不必強(qiáng)求,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
兄弟爭雁的故事,大家一定都知道:
兄弟兩個外出打獵,看見一只大雁從天上飛過,兄弟倆拉好弓準(zhǔn)備射雁,這時卻為了射下雁后該如何吃而爭吵起來。哥哥說要煮著吃,弟弟說不行,要烤著吃,爭論了半天也不分高下,最后沒辦法,就找了一個過路的老人來評理。老人說:“把雁分成兩半,一半煮著吃,一半烤著吃不就得了?”兄弟倆覺得這個主意不錯,就聽從了老人的安排,但抬頭射雁時,大雁早已飛走了。
可見,爭吵實(shí)在是一件兩敗俱傷的事,到頭來誰都得不到好處。
人達(dá)到了無欲無求的境界。因此,能夠遵循人格的要求,有所為,有所不為,能夠“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無為而無所不為,有所不求而又所追求,這才是“無求”的最高境界。這種境界既是一種胸懷,也是一種信仰,還是一種品格,更是一種心態(tài)。這樣的心境需要時間的磨礪,也需要人生的錘煉。
所屬專題: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