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場上,如果有不會的題目也不要留空白,盡可能都寫滿,閱卷老師可能也會給你一些同情分......”
從小到大,每當考試時,這可能是我們在學校里聽老師講得最多的一句話。
不會不要緊,只要寫滿,就有分數。
正可謂是,沒有功勞,還有苦勞。
然而,這些學生時代養成的思維,讓很多人在職場上吃盡了苦頭。職場不是考場,上司也不是老師,沒有人會同情你一把辛酸淚卻徒勞無功。如果苦勞有用,KPI的意義在哪里?
職場中,經常會遇到這樣一種現象。
同樣都是畢業時招進來的學生,有的人經過了兩三年的磨礪迅速地成長起來,可以獨當一面,而有的人依舊徘徊在原地,完全看不出有絲毫的進步。
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們的學生思維里已經形成了一座無形的墻,制約著自己認知、工作以及行為模式。
學會給自己“洗腦”,升級自己的底層操作系統,拆掉這座學生思維里的墻。
01 ??新人,不是你不會的借口
有問題找老師請教,找同學幫忙,這在學校里是很正常的事情,然而很多人漸漸養成了依賴,變成了伸手黨。
進入職場,很多人依然抱有這樣一種心態:我是新人,業務還不熟悉,不會是應該的,需要人來教我。
不愿意主動學習,更不想費勁思考,遇到困難就馬上變成“甩鍋一族”。然而職場中,上司不是老師,同事也不是同學,誰都沒有義務教你成長。
培養新人和養新人,本就是兩回事。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提到:高效能人士在任何環境中都應具備的、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習慣就是積極主動。
遇到困難,最重要的就是積極主動去學習和思考,丟掉那作祟的玻璃心。職場從來不為眼淚買單,也不會因為你是新人就對你手下留情。
老是把自己當新人,永遠都不會成長。
02 ?Deadline 就是最大的生產力?
很多人在學校時養成的壞習慣,無論是作業、論文、課堂展示還是考試復習,不到最后一刻絕不著手行動,熬油點燈到前一天半夜才能搞定。
竟然還有很多人,把這種行為作為一種可以炫耀的成績掛在嘴邊洋洋得意。
大多數的拖延癥患者,并不是能力達不到,而是習慣性依賴Deadline。
而在職場中,這無疑是一種引火上身的方式。
對于交代給你的任務,如果不是因為能力的原因,千萬不要等到最后一刻再去交卷,這樣會給上司和同事一種你出工不出力的感覺。
尤其是對于一些比較重要的工作,更是要提前幾日完成,便于上司和同事提意見和反饋,自己也可以重新進行修改,最終提交一份比較讓大家都能滿意的版本。
預則立,不預則廢,未雨綢繆,提前行動,才不至于讓自己那么慌張,工作才能更有條不紊。
03 ?喜歡用意念而不是行動回復
上學的時候,為了不被學校的各種事情“騷擾”,大多數人都會把班級群消息設置不再提醒,輔導員發的各種通知也是選擇性瀏覽。
曾經有同學幾個月不看群消息,結果錯過了選課時間,為了修滿學分只能延遲半年畢業。
而更多人的是,看過等于略過,從不主動回復。
很多人把這種習慣帶到工作中去,無論是郵件還是工作群中同事發的消息或者通知,看完便隨手一關丟在一邊。
有一次,我看到同事一下午都在不停地打電話,忙得連一口水都顧不上喝。
我問她:“今天怎么這么多電話打?”
她很無奈的告訴我說:“馬上要參與一次投標,之前用郵件已經給項目組同事發了報價要求,但收到的回復寥寥無幾,為了確保大家都能按時提交報價,只能挨個再打電話通知一下。”
也不知他們是太過于忙碌還是一直就沒有這種及時回復的意識,給我這位同事造成了平白無故的麻煩。
其實,哪怕只是“收到”兩個字,也能讓發通知的同事及時了解到進展,更不至于如此慌張。
讓別人放心,也是一種修養。
04 ?我這么多想法,為什么總是被拒絕
學校的氛圍通常都是自由的,我們可以天馬行空,可以隨意暢想自己的各種無厘頭。輕松、自由而又不受約束。
職場中尤其是新人,總會有各種各樣的想法。有想法是好事,而空有想法沒有實際落地的方案,只能是幻想。
記得我剛入職的時候,經常發現公司使用的業務系統很容易出現各種bug,每次調取的數據總是達不到理想的效果。
又一次系統失控,我跟身邊一個老同事抱怨說公司系統太老化了,然后噼里啪啦說了一大通。
同事問:“你有什么改善的想法嗎?”
我頓時面紅耳赤,不知該如何回答。
同事接著說:“其實你說的那些問題這幾年大家都遇到過,之所以技術人員一直沒有進行大的調整是因為涉及的面較多,修改一次就會造成統計中斷,不過現在公司已經在開發新的系統來替代。”
如果你想提出一個不一樣的idea,請提出你經過深思熟慮后的方案,哪怕最后被否決,這也是自己思考的成果。
不要總以為只有自己不一樣,也不要總以為只有自己能改變世界。
有時候你想到一個新的想法,一個新點子,并不意味著前人沒有想到過,而是因為客觀條件無法滿足。
理論永遠只能是理論,還要落地。
認真思考,并且腳踏實地,才有出路。
05 ?有多少人脈,取決于你有多少能力
知乎上有一個回答是這么說的:學生思維和職人思維最大的一點區別,就是對有效人脈的理解。越到后期,有效的人脈,越是淺關系。
學校里的人際關系,大多數是比較單純的,因為沒有利益關系。交朋友,多因為彼此有共同的愛好和興趣。
志同道合,就是最好的詮釋。
不同的是,職場上的人脈更多因為共同的利益訴求聚集在一起,能產生多強的鏈接,在于你能為別人帶來多少價值。也就是說,是一種資源和利益的交換。
只講求學生意氣已經不再適用,沒有可以提供的價值,永遠都屬于被忽略的那一位。
讓自己變得不可替代性更強,才能吸引更多人關注。
身在職場,就不應該再有感性的煩惱和自我麻痹,越早拋開這些學生思維,才能更快適應職場的節奏。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