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的上班族都有過加班的經歷吧,有的時候的加班會讓人的休息都不好,那么關于加班有幾點建議,希望我們都可以提高我們的加班效率,提早回家,一起來看吧。
01
周四加班到凌晨5點,紀念一下
周四下午,戰略部召集幾個大部門開了一個臨時緊急會議,商討公司三年滾動規劃事宜。
說實話,雖然是戰略牽頭,但這次規劃的核心內容其實是我們部門正在做的對標方案,所有的經營目標都由我們通過市場化對標來完成,而規劃的其他內容則相對屬于常規性工作。
在會上,幾個部門大佬講了各自意見,然后壓力就全到我們這里了——既然核心是對標,所以對標的方案和數據必須盡快夯實。
但按照我們之前的工作進度,對標的數據需要在下周才能完全搞定。但既然大佬們提了要求,我們必須全力完成。
我和另一個同事,一開完會就開始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之中。
從下午4點開始,一口氣干到8點,其他同事都已經走了,我倆餓的前胸貼后背才意識到原來已經晚上8點了!
估計了一下工作進度,嗯,任重道遠。
下去買了個三明治,接著回辦公室繼續干。
干到10點的時候,我們意識到,今晚可能回不去了,因為真的有太多數據需要重新整理了。
我跟老婆微信抱歉,老婆也很理解,然后怯怯地請示她,今晚可能沒辦法回去睡覺了。老婆很體諒,讓我趕緊干活兒吧,沒關系。
嗯,解除了后顧之憂,繼續搞之!
就這樣,從一頭霧水,到漸漸清晰,到重新卡殼,再到繼續出發。
終于,在凌晨5點的時候,把郵件發給了領導,算是大功告成。然后倆人倚著座椅直接昏睡過去了。
這是我第一次在公司睡覺,以前加班到凌晨2、3點回家的歷史有,但直接在公司睡真是從來都沒想過。
有幾點反思,分享給大家:
(1)一切要早,要快。
雖說我們工作效率已經算不錯了,但是工作進度上,還是出現了一些意外。其實,最初我們的工作計劃時可以往前提的,但是大家商量之后覺得似乎時間沒有那么緊張,可以適當把任務分配得松散一些。
這樣,“早”這個字就被我們摒棄了。
而時間安排出來了問題,一旦有臨時變化就會讓我們措手不及。就像會議上大佬們的臨時要求,一下子就把我們整蒙了,最后只能靠著加班來搞定。
再說“快”字。
近期工作的效率其實在反思之后,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就像之前給大家推薦的《零秒工作》一書中提到的:“工作的任何環節都有優化效率的空間”,這次方案設計,無論是會議上的頭腦風暴,還是數據篩選整理的過程,其實都可以更快一點。
但就是因為前期把任務安排得沒有那么緊湊,才會出現了對效率追求的降低,從而讓“快”字也消失了。
《零秒工作》其實前段時間已經重新讀了一遍,最核心的兩個字,就是“早”和“快”,但自己卻沒有嚴格執行,導致加班成這個狗樣子,要對自己好好做一次自我批評。
(2)先把核心關鍵做到極致
大佬們的臨時要求,其實我們都曾經在方案設計過程中考慮過,但是唯獨一點我們想得并不全面,那就是面對下屬企業的質疑,我們應該如何更好地應對?
之前的思考,僅僅停留在策略方面,比如如何更好地提升溝通效率,做好溝通時間的安排等,但卻忘記了,最最核心的地方,應該是方案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在這一點之外,一切都是輔助性的工作。
而我們在時間分配的時候,顯然有些主次顛倒,沒有抓住關鍵核心,就像《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中提到的,“要事第一”,我們僅僅把方案設計這個籠統的任務看做第一要事,卻沒有把任務進行足夠細化與分解,分析下一層級任務的優先級,結果是一頭栽進一片混沌之中無法自拔,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真是工作大忌。
引以為戒。
(3)專業能力是核心
在向大佬們匯報完整方案的過程中,我們被財務部的大佬完全碾壓,沒錯,徹底碎成了渣。
雖然我好歹也是會計學在讀博士,但是畢竟沒在財務部工作,很多業務的理解和財務數據的把握上都不夠全面和深入,所以在對一些企業數據做分析時,經常顧此失彼,很多破綻都被大佬一眼識破。
這其中,最核心的差距,就是專業能力。
客觀上說,是自己沒有機會接觸財務工作,但其實主觀上來說,還是自己不夠主動,那些財務數據和報告,我們其實都有掌握,但很多時候就會淪為電腦里的擺設,白白浪費了自己的硬盤空間,卻沒有充分發揮其價值。
下一步,必須將自己的專業能力做進一步打磨,要想更好地立足,專業能力是核心。
(4)要不斷修煉自己的反脆弱能力
會后,我們幾個一起復盤,其中一個同事很郁悶,“簡直被D總罵的一無是處啊!”
我反倒沒有太過于注意D總的罵,而是真的在反思D總的一些原則性指導。
多么好的學習機會,越是被罵的慘,越是證明我們還有很多學習和進步的空間,壞事變好事。
《反脆弱》這本書最近在斷斷續續地讀,越來越覺得其中的核心理念:
從不確定性中獲益,真的是真理。
如果真的可以深刻掌握這句話的內涵,對于我們的工作、生活都大有裨益。
其實就是我們的老話: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當然,老話中多了一些運氣成分,而《反脆弱》不僅僅是對我自我情緒的安慰和調整,更是安置在骨子里的一種主動行為和能力。
遇事不慌,是第一層面;而遇事思考解決路徑則遠高于上一境界。
以上四點思考,共勉。
02
繼續通宵加班,我不想紀念了,哈哈哈
又是兵荒馬亂的一周。
周一確定了近一個月工作計劃,同事說:
“K,你日程表安排地很緊啊!”
是啊,不緊不行啊!整體工作已經啟動了,緊接著又要跟上配套方案,而且所有配套方案中,我牽頭的對標是重中之重,關系到各個企業錢袋子的事,往往是大家最關注的事,壓力山大。
這一周,基本上每天都像是釘在了辦公桌上,頭都顧不上抬一抬,每天都要到9、10點鐘才能下班。周三晚上,因為要趕著第二天再做一次整體匯報,所以,只能熬夜通宵來搞。
到凌晨4點多的時候,終于算是基本搞定了,才躺在椅子上睡了一會兒。早上起來,跑去洗澡吃飯,然后接著干。
本來以為,上周的通宵加班,應該算是這輩子唯一一次了,結果,又來了一次。如果說上次還算興奮,這次就是有點麻木了,哈哈哈,我不想這么累啊!
但,一想到第二天要匯報,而且還是我來主要匯報,接受各個大佬質疑,興奮大于累,又雞血滿滿投入戰斗了。
上周的三點感悟,回顧一下:
第一,要快要早;
第二,先把核心關鍵做到極致
第三,專業能力是核心
第四,要不斷修煉自己的反脆弱能力
而這周的熬夜,和上周不同,戰略設計和執行層面確實在提升,想到自己上周的問題已經得到解決,雖然還是在熬夜,但至少吃一塹長一智,沒有在同一個地方跌倒,還是很開心的。
但,同樣有一些熬夜感悟,分享給大家,哈哈:
(1)能不熬夜,就不要熬夜了
雖然有千般萬般的理由,必須熬夜才能搞定,但熬夜之后,那種落寞的感覺很不好受。
以后,還是不要熬夜了。即使天塌下來,也要睡覺啊!
熬夜之后,身體狀態明顯不佳,而且年紀大了,恢復起來也特別慢。想起以前在學校的時候,經常周末兩天連續通宵兩晚上唱歌,睡一覺又是精力滿滿。
可一晃已經三十多歲,身體再不像小鮮肉時候一樣,可以隨意糟踐身體了。
精力跟不上,工作效率就會大打折扣,最后從結果上來看,未必熬夜的成果就有多豐碩。
而且,身體機能下降非常明顯,免疫力也低,這周后半段,每天都覺得腰酸背痛的。
很多時候,我們對于那些過勞死的新聞總是心存僥幸,覺得不會降臨到自己身上,但誰敢保證呢?
熬完夜,困得要死,本來想買杯咖啡,但一想到喝完咖啡,可能心跳的更厲害了,別一下子撐不住了,然后怯怯的去倒了杯開水。
嗯,決定了,能不熬夜,絕不熬夜了!
(2)要謙虛,但也不要妄自菲薄
在做方案的過程中,因為涉及大量企業經營數據,包括海外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的內容,需要大量基礎工作,有些公司只能翻墻去找財報下載,然后閱讀,提取有效信息。
對于方案的模型建立,心里也很沒底,方法是否科學,數據是否扎實,模型是否合理?這些都像是埋在心里的雷,生怕在給領導們匯報時露了怯。
可匯報的過程極其順利,超出預期。
大佬們甚至對方案贊不絕口,原話是:
“你們這套方案完全可以拿到市場上去賣了!比他們咨詢公司做的還好!”
這真的是極大的褒獎啊!
之前一直惴惴不安,而真的到了上場的時候,發現遠沒有想象中艱難。很多時候,我們就是自己嚇自己,準備工作把自己搞得很崩潰,其實當自己付出全力之后,結果往往不會差。
(3)做萬全準備
我做主匯報,雖然方案基本上是我一個人弄出來的,但是90頁PPT,內容太多,包括數據、模型、流程……需要匯報的點很多。
但說實話,很擔心自己會搞砸掉:
“會不會語無倫次?會不會主次不分?會不會被問的啞口無言?會不會被噴的想鉆地洞?……”
腦子里有很多擔心,但想想看,擔心有什么用,還不如好好做準備。
于是,繼續寫自己的逐字稿。
沒錯,雖然是匯報PPT,但我還是一板一眼地寫下來逐字稿……
之前在周記里提到過,那些經典的即興演講,看起來是即興,但其實演講者做足了功課,就像丘吉爾說的:
“我正在看我的即興演講稿。”
那些偉大的人尚且如此,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要想看起來毫不費力,真的要下足功夫才行。
逐字稿寫下來,我又從頭到尾過了兩遍PPT,確保整體思路和細節把握都沒問題,才信心滿滿地上戰場。
會后,同事說:“講得真好!”
很開心,但我知道,不是講得好,而是真的準備的足夠充分。
一定要做做萬全準備。
以上。
希望我不要再寫類似的熬夜感悟了,555(哭)。
03
說完熬夜,說說休息
熬夜反思之后,我們來說說休息。
之前在《學習力》課程中,有一節專門講的是精力管理,反思自己,哎,真是說的比做的好聽。
看到一篇文章,將丹尼爾平克的一本書《時機管理》。書里,把每個人的時間類型做了分類,通常是三類:
第一,云雀,也就是早睡早起型的人;
第二,貓頭鷹,玩睡型;
第三,介于兩者之間的。
大多數人,屬于第三種。而早起型和第三種類型的人,通常在下午的時候在效率、判斷力、決策力等方面能力會有所下降。
曾經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兩組小學生,一組在上午考試,一組在下午考試,最后的結果是上午那撥人成績要遠高于下午。
還有幾個社會學家研究了以色列司法委員會關于是否同意犯人假釋的決策,結果發現,早上,法官們更有同理心,更善意,而下午則會更加嚴厲。
但是,如果讓實驗中的人們在中午的時候小休一會兒,那么下午的狀態就會明顯提高。
大家猜,結論是什么?
一定要午睡?當然,午睡是需要的,但結論則要抽象出來看本質。
平克的觀點是:
“如果低谷是毒藥,恢復性休息就是解藥。”
沒錯,恢復性休息是關鍵,午睡屬于恢復性休息,同樣,在工作的間隙適當起立、散步、冥想……也屬于恢復性休息。
所謂管理精力而非時間,講的就是要掌握好自身身體狀態的高低起伏,然后在低谷期給予合適的恢復性休息,從而保證精力狀態,應對任務挑戰。
平克給了5個休息原則,我覺得很贊,一方面打臉自己熬夜,一方面為后續提供休息建議,分享給大家:
(1)休息比不休息有效。
當然,正常的睡眠是必要前提,睡眠時間無法保證,一定會影響工作和生活的狀態。
但這里說的休息,著重強調:恢復性休息。
也就是要學會忙里偷閑,短暫的休息可以讓我們更加專注于目標。
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埋頭干活兒時間太長,很容易陷進去,反而找不到重點,進入瞎忙的狀態。
而適當的休息,則會讓我們有機會重新審視工作的方向,從而為下一步做調整。
(2)動起來比坐著有效。
最近的斷舍離清單里,有一個小任務完成得還不錯,就是工作間隙做一些小運動,比如小鳥飛之類的身體舒展,可以適當緩解身體的疲乏狀態。
坐久了,也會站起來在辦公室里散散步,離開辦公桌一會兒,邊走邊整理思路,效果很好,推薦大家試一試。
(3)社交比獨處有效。
社交也是一種休息。
一味得聚焦于工作上,很容易會有懈怠狀態出現,我的做法是,實在靜不下心來,就干脆和同事聊聊天。
當然,聊天不能太久,不然剎不住車了,反而成本工作的拖累。
比如,我們辦公室的兩個姐姐,我都在懷疑,她們每天的工作是不是就是以聊天為主……
(4)戶外散步比待在室內有效。
人都是偏愛戶外的,這和我們老祖宗世代打獵有關,接觸自然,可以讓我們身心愉悅。
但是對于白領來說,上班時間跑去大自然可能有難度,但適當在樓下遛個彎還是可以的。
中午吃完飯,我都會在樓下散步,走三圈剛好15分鐘,回去午休,形成習慣,感覺很贊。
(5)徹底放空比思緒萬千有效。
618的時候,下狠心給自己買了一個apple watch,一方面是獎勵下辛苦的自己,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夠增加自己的運動效率,比自己提高運動頻率。
結果,跑步沒跑幾次,但發現了一個很好的功能——冥想。
冥想時間一次一分鐘,每做一個番茄鐘,就停下來冥想2分鐘,把自己徹底放空,重新關注自己的呼吸,回到當下,專注當下,正念奇跡。
哈哈哈,apple watch成了我保持正念奇跡的最好工具。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