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來,我們的街頭巷尾,到處都充斥著一股“感時傷逝”的濃濃情節,所以有了題主所謂的“最美好的年紀”。
在我還是十五六歲的時候,就經常在文學雜志上看到各大青春寫手這個覺得青春傷逝,那個為青春祭奠。這個被黑暗所糾纏,那個望著望著天空,一行眼淚就掉了下來。
如今我30了,他們又開始回憶起青春,感嘆歲月蹉跎,榮光不再,拍一些粗制濫造片來賺取人們的眼淚。
我在看片的時候,時常看到國外一些白發蒼蒼的老頭,還留著長發、開著哈雷、吹著口哨,在街頭當混混。而我們國家這個歲數的人,都已經天天看養身節目、吃著保健品聊以度日了。人心老了,就真的是老了。
伏爾泰曾經相當精確地描繪過這種人:一個人如果沒有他那種年齡的神韻,那他也就會有他那種年齡特定的種種不幸。
叔本華亦相當精確的,描繪了這種人的這種狀態:如果人的前半生的特征,是對幸福的苦苦追求,而又無法滿足。那么,人的后半生的特征則變成了對遭遇不幸的害怕和憂慮。
他們簡直是將世間的悲苦都占盡了,事實上,我在現實生活中也經常見到這種人——好像他們就是這個世界上最倒霉的倒霉蛋,全世界最倒霉的事兒全都“哐啷”一下,一股腦兒地砸在了他們的頭上,而幸運之神從來只光顧別人。
其實,這個世界上沒什么所謂“最美好的年紀”,每個年齡段有每個年齡段的憂傷,亦如他有他的幸福一般。一個悲觀的人,年輕的時候嘆窮、嘆幼稚,年老的時候嘆青春易逝、榮光不在——是的,我曾經就是這樣的人。
關于這個觀點,叔本華已經非常詳細地概括了這一切,在此我就不一一贅述,直接引用了:
事實上,我們習慣于把青年期稱為生命中的幸福時期,而老年期則被視為悲慘的。如果情欲真的能夠使人幸福,那么這一說法就會是真實的。
在青年期,人們受到情欲的百般煎熬,感受的快樂很少,痛苦卻很多。
到了冷卻下來的老年期,情欲放過了人們,他們也就馬上得到了安寧;人們隨即有了一種靜思默想的氣質。因為到了這個時候,人的認識力擺脫了束縛,占據了主導地位。無論如何,青年期是躁動不安的時期,而老年期則是安寧的時候。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