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子承父業建立了大清朝,效仿明朝不設宰相。這是因為,朱元璋開創了明朝后,因宰相胡惟庸權力過大,引起了朱皇帝的不安,找個理由就殺了胡惟庸,將天下權力牢牢攥在自己的手里,從此不再設宰相一職。清朝入關后承明制,也就相應地沒有設宰相這一官職,這項制度一直維持到清朝滅亡,整個清代都沒有設過宰相。
人們一直以為,乾隆時期的劉墉是一個宰相,因為劉墉駝背,是個羅鍋,再加上著名的清宮戲《宰相劉羅鍋》的宣傳,隨之,“羅鍋宰相”之名譽滿華夏。其實,根本沒有這碼事兒。
其實,劉墉不是宰相,也不是羅鍋。前面說了,整個清廷關里關外都效仿明制,不曾設過宰相一職。當然,即便不是宰相,這劉墉也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他做過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四庫全書》館副總裁等要職,職位很高,有些也相當于宰相之職。整個清代雖然沒有設立宰相一職,但與宰相的工作類似的那些活兒,絕對少不了人去做。
清朝以內閣大學士代行宰相之職,內閣由三殿三閣組成,位置從高到低排列,三殿分別是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三閣分別是體仁閣、文淵閣、東閣。每個殿閣設一個大學士為最高長官。雍正朝時,又設立了軍機處,總攬軍國大權,內閣大學士從此變成了純粹的榮譽稱號,是真正的擺設。不過劉墉任過職的體仁閣大學士,其實就相當于宰相的級別。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