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成長過程中經常聽到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例如父母的贊揚與批評。這可以是祝福,也可以是詛咒——反復說孩子的優點,長大后他們就會相信自己很優秀;如果總是說孩子“笨”、“一無是處”,他們就會覺得自己不行。
一名企業女高管擅長演奏樂器,在工作之余還發明了一個創意產品,但她自稱“很懶”,在事業進一步發展遇到瓶頸、達不到自己的理想的時候,就歸咎于自己內心的懶惰。她對這個信念已經堅定了半輩子,但她看不到別人眼中的自己:一個效率奇高、高度自我實現的人。
某男是幾個國家數所名校的畢業生,智力超群,但他總是說自己在當眾演講的時候經常出洋相,也不懂得如何與別人溝通。其實,他說話比大多數人都流利。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醫學博士、健康教練蘇珊·畢艾禮稱,優秀、能干的人竟然認為自己不行,這種情況并不罕見,甚至是一種常態。這些“不行”的錯誤想法是被別人植入的偏見,往往源自人們成長的家庭,可能是家人在受到誤導之后,以偏概全地做出的評價。
畢艾禮提醒人們注意,你是否反復說自己某方面不行?這讓你感覺如何?對你的生活有什么影響?如果影響很大,就可以用下列方法打消針對自己的偏見:
檢查“不行”是不是真的,包括自查和咨詢他人。審視你對自己的消極信念,看看有沒有證據支持。當然,消極信念也有可能是真的,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是錯的,或者被你的意識過分夸大了。
記錄事實,強化真實的信念。相信了多年的偏見不是輕易就能消除的,你需要時間來改變習慣,時刻用相反的證據提醒自己,直到偏見徹底消失。例如,你認為自己沒有商業頭腦,因為你的第一任雇主就是那樣評價你的,但這幾年你接連做的幾樁生意都很成功,足以證明前雇主的評價是不正確的。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