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界,我們每往前走一步都會有困惑相伴隨,原因既可能是我們的心境破碎了,看什么都沒有感覺;也可能是我們的高度不夠,看什么都覺得有問題。如果看不懂、看不透世間所發生的事情,就是在用過時的思維來解釋當下的現實。社會越往前發展,沖擊我們內心和思想的事情就會越多。人心中若有解不開的困惑,整個思維都可能是亂的,而內心煩亂是最耗費人精力的。人在這種心境下做事,就難免鬼迷心竅。
釋迦牟尼(佛教創始人)在菩提樹下靜坐了四十九天,望著夜空里滿天的繁星,心中一亮:“真是奇妙!世間一切眾生原來都具有智慧法相,只是因為自身的煩惱和執著而不能證得”。
慧能(禪宗六祖)開悟時說:“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明代大儒王陽明(心學創始人)龍場悟道時,從睡夢中跳起,大呼:“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歷代圣人或高僧內心中體驗到的意境是非常復雜的,語言不能把心中的意境最準確、最完整的傳遞出來,因此,人類很多偉大的經典,后人根本讀不懂。
因為越高深的智慧,懂的人就會越少。
那么,世間的終極智慧究竟指的是什么?
其實,我們讀不懂歷代典籍,是因為沒讀懂人心和人性。
人之所以迷,就是在局內,之所以悟,就在局外。
我們之所以沒有悟懂,就是因為身在廬山,沒有站在局外反觀自己。從局外來看自己,智慧立刻在你心中顯現。
世間的終極智慧不是人生經驗,也不在歷代經典當中。一個人想通過閱遍天下藏書來明理的路是走不通的,因為學再多的道理都只是水中浮萍,心中無根。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