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舍得之道
舍得二字,單從字面的理解,再簡單不過。舍,即是去、離、失;得,即是獲、取、來,漢語中一對普通的反義詞。然而卻是極其不簡單的兩個字。舍與得的組合,既矛盾而又共生;舍與得的考量,如同死與生的抉擇礪煉著眾生。舍得之道,人生之道也。舍就是付出,得就是得到,想得到東西必須舍去金錢或者勞動,無舍就無得,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現在有好些尋佛問道之人,說什么,你既然要普渡眾生,還收什么錢。不管誰,只要是肉體凡胎,就需要吃飯穿衣,就需要生存,不收費能行嗎。你想不舍就得到,豈不是不勞而獲的寄生蟲了。還有的問算卦師傅,能不能免費給我算一卦呀,請問,你給別人打工不要錢行嗎。什么是免費,實際上就是你不想舍,不想舍你怎么能夠得到,冥冥之中不會有靈悟的,所以預測界的免費預測的準確率都很低,特別對將來的指導,可謂是胡言亂語。不舍不得,三界皆通之,你不舍是不會讓你得到的,神佛都在看著你的舍得之心呢。會活的人,或者活得較成功的人,大凡都懂得這“舍得”的哲學意義: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不可否認,作為一個凡夫俗子,都有著太多的,欲望,對金錢,對名利,對情感。但是要知道,欲望是一頭難以駕馭的猛獸,它常常使我們對人生的舍與得難以把握,不是不及,便是過之,于是便產生了太多的悲劇。因此,我們只要真正把握了舍與得的機理和尺度,便等于把握了人生的鑰匙、成功的門環。要知道,百年的人生,也不過就是一舍一得的重復。要得便須舍,有舍才有得。
舍得二字在中國自古的儒、釋、道三教中均有著不同的涵義和教化,但影響卻是一樣的深遠而綿長。
舍得有禪機。舍得二字,也源于梵語。佛教經典中王子摩訶薩青舍身飼虎,入得天界。佛家云“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又云“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把生的希望留給眾生。佛家禪機以為,有舍而得正果,即是舍利子。舍利是修成正果的結晶,佛塔是為供奉舍利而建,而救人性命的功績勝過營造七級浮屠(即七層佛塔)。舍得之道,體現了佛教教義中大無畏的犧牲精神。此外佛家還以為,“舍即是得,得即是舍”,“舍得舍得,無舍即無得”。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