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失敗等不如意的事情時,許多人習慣抱怨社會不公和命運不佳,認為是社會有問題、同事有問題、單位領導有問題,把自己的失敗歸咎同學、朋友、老師等外在因素。為自己的失敗找一個堂而皇之的借口:假如我有錢……假如我從小就……假如我早一點……假如我現在是30歲……假如……
生活的失敗者總習慣于從他人或社會身上找原因。結果呢?在他的周圍,每時每刻都在誕生成功的人、快樂的人,他對此卻視而不見。
古往今來有成就的人,他們都是在改造自己中尋找成功的方法。美國曾經對41萬個百萬富翁做過調查,98%以上的百萬富翁,年齡超過50歲,他們的財富都是連續二三十年里每周七天埋頭于自己的工作而獲得的。每周工作七天,意味著天天都在努力,從沒有放松、放任、放縱自己。再看看一事無成的人,又有哪一個不是在怨天尤人中尋找失敗的托詞呢?
生活中,那些成功、快樂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干一行愛一行。因為他們堅信:辦法總比困難多。生活中的失敗者,則是干一行怨一行,認為倒霉的事總讓自己攤上了,抱怨命運不好,抱怨社會不公。
少抱怨他人和社會,多檢查改造自己,這才是人生的真諦。
下崗女工王兆蘭的故事,進一步印證了這一原理。
王兆蘭原是北京一家工廠的擋車工,她從工廠下崗后,沒有去抱怨命運,而是實實在在地去做自己能夠勝任的工作——北京貴賓樓飯店洗手間的保潔員。因為,此時她為找到這份工作而高興,覺得自己能勝任的工作就是保潔員。保潔工作對保潔員的要求極為嚴格,八小時工作時間內要不停地擦拭、清掃。一天下來,疲憊不堪,飯都不想吃,只想休息。時間不長,和她一起來的8個姐妹都承受不了保潔工作的勞苦而辭職了。家里人勸王兆蘭不要受罪了。她想:作為一名下崗女工,沒有其他技能,選擇工作的機會不多,干一行就要愛一行,干一行就要把它干好。由于她工作認真,得到領導和客人的好評,她由保潔員調到商品部當銷售員。為了適應新的工作,她努力學習商品知識、銷售技巧、商業英語,并熱心對待每一位顧客,銷售額逐月上升,多次受到領導的獎勵。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