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只有兩件事,一件是關你屁事,還有一件是關我屁事。
這是我在停用朋友圈后最明顯的感悟。
如果硬要說當時停用朋友圈的理由的話,好友數目的急劇增多是直接的導火索,又加上我自己一顆小小的玻璃心。
增多的這些人里面,包括了領導,家長,買東西硬要加你的營業員,樓下經常叫的外賣店老板,工作上臨時派過來只會有這一次合作的小伙伴,某些個莫名其妙被拖入的群里的朋友的朋友們,如果沒有及時更改備注,很多時候我都會忘記這個人是誰。
所以發朋友圈這件事情有了越來越多深刻的含義。比如發張出去吃飯的圖,領導會教育我不要總想著玩忘記業務學習,家長會教育我已經是還房貸的人了,生活要節儉,同事會跑過來質問為什么不帶他為什么不帶她?好吧,那就設置分組可見吧,聚會的時候大家掏出手機互相加微信,新加入的朋友們在翻對方的朋友圈,一交流,老朋友們發現為什么有好多我的朋友圈他們看不到?被當面揭穿好尷尬,更不敢提屏蔽這種明顯容易被發現的操作了。其實你平時發什么,很多人并不會太關心,但是一旦知道你發了卻不讓他看,這些人又不高興了,雖然這些東西他看到了和沒有看到對他來說沒有什么區別。
發條朋友圈不用很長時間,但是卻要花很多時間去看看有沒有人點贊,他們會評論什么。我的玻璃心這時候就會很作祟,表揚的話當然受用,諷刺的話卻會想很久。現在回過頭來看,這些又能說明什么呢?有的人給你的生活點贊,可能心里巴不得你天天過不好,有的人從來不回復,卻如同一只你養的小狗狗,平時不粘著你,當你一喊它,馬上就能來到你身邊。發條狀態說自己生病了,是想獲得更多的安慰還是同情?這些都不能抵抗病毒的侵襲,如同生活中的艱難,朋友圈里的安慰無力而又蒼白,人生很多時刻,需要自己單槍匹馬去面對。
停用朋友圈之后,時間多出了很多。從前一上公車、地鐵就會掏出手機刷朋友圈到下車,甚至發展到睡前刷朋友圈,起床前刷朋友圈,一個人吃飯的時候拿出朋友圈來刷著下飯,生怕自己落后一點點新鮮的事情。其實朋友圈里大抵就那么幾類:代購的最多,其次是曬娃,然后充斥著吃喝照、婚禮照片、電影票根、旅行照、廣告貼,往往刷完一遍除了羨慕別人的旅行,空閑時候和同事談論誰家的娃有些共同話題外,好似沒什么收獲。而現在,這些時間都花給了自己,剛開始不適應那么多獨處的孤獨時刻,忍不住會掏出手機看看朋友圈里別人此刻的生活,但那些畢竟是別人的生活呀!后來慢慢學會發發呆,回回憶,看看路邊的風景,那些給別人的生活的圍觀時間轉換到了觀察自己身上。想通了之后發現,之所以這么多人熱衷于發朋友圈,其實還是現代人怯于面對自己,于是頻繁地自拍,頻繁地更新狀態,想要用外界的點贊來獲得認可。
停用朋友圈意外的收獲是,我變得不太在乎別人的看法,而是更加追從自己的內心。從前或許朋友圈里一句不好聽的評論都會讓我焦躁到刪掉整個狀態,現在卻覺得自己的玻璃心矯情地可笑。再回頭看看自己朋友圈里發的東西,過去的矯情和虛偽通通暴露在外人面前,于是一口氣通通刪光,好似洗了個澡似地暢快。如果朋友圈有一鍵清空過去發的狀態的功能,我想這個過程會更加享受。
在沉迷于朋友圈的時候,什么都想往上面發,巴不得所有人都知道我今天吃了什么,做了什么,看了本書想到了什么,于是在加新的好友的時候會很猶豫,啊,我和你不熟,你如果來看我的朋友圈發現了我的小秘密怎么辦?好比之前相親,習慣先把對方的人人網、qq空間翻閱一遍,現在會習慣翻閱一遍朋友圈,可是樓下那么多外賣店的老板們,我真的不是很想讓你們知道我還吃著隔壁幾家的外賣呢,像是被捉奸的感覺一樣。清空朋友圈之后就沒有這類煩惱,當然啦,至于很想和大家交流的東西,我會選擇萬能的微信群,群里拉進喜歡的人,噼里啪啦討論一番就可以了,短時,高效,簡直就強過朋友圈一萬倍,因為好些人會刷漏掉你想讓他看的那一條。
忘記說,停用朋友圈的這半年,在豆瓣上記錄了,看過電影43部,看過書14本,這些電影和書在我的身上留下了很多痕跡,但我還真的很難回憶起刷朋友圈半年會在我身上留下的痕跡。
所屬專題: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