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說的就是心境,中國從古至今都講究修身養性,減少胸中怒火,做到以平常的心態看待生活中瑣碎而又繁雜的小事,然而,能夠完全達到佛的境界的人卻少之又少,生活中因為瑣事遷怒他人的事情屢見不鮮。針對這個問題,我不禁想問:產生這種情況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很多人會說,這種事情多發生在兩個人身上,這兩個人都有責任,一個巴掌拍不響。是的,可以這樣理解,遷怒他人的人(簡稱甲)覺得,自己做一件事情是多么不容易,本來這件事情就不該我一個人做,你不來幫忙也就算了竟然還瞎搗亂。被遷怒的人(簡稱乙)覺得,這件事情跟我毫不相干,你做不好這件事情根本就不關我的事,但你卻把心中的怒火朝我發泄,這人太沒有道德修養,做事情太不負責任了。就這樣,甲和乙吵了起來,本來就是一件小事,最后卻鬧成了一件大事,搞得兩個人互不搭理。但是這樣理解卻存在一個很大的漏洞:甲乙兩個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考慮的,沒有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所以,這樣理解是片面的。
如果甲乙兩人中有一人意識到了上述問題,那么他的境界就又高了一層,當面對類似的情況時,至少不會做出過激的舉動,因為能夠理解對方。縱使理解了對方,心中難免會有不平之感,覺得自己理解對方,對方卻沒有理解自己。這樣的事情,一次兩次強忍著就過去了,但長此以往終究會爆發,所以,這樣只能推遲問題發生的時間,不能解決問題。
要找到一個長久之計,真是不易啊!
這是一個社會問題,不是個例,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從社會著手。試想,如果所有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會是什么樣子呢?當出現問題時,甲乙雙方都能夠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仔細想想,確實自己做的也有問題,自己產生了一種負罪感就不會一味地埋怨對方了。但這也不是長久之計,因為這樣是建立在兩個人做的都有問題的基礎上的,只不過是沒有了相互遷怒。也就是說,沒有了過激的言語和肢體沖撞,但內心那種隱約的幽怨還在折磨著雙方的心靈,它是一種慢性的折磨,會比上述兩種情況更加持久,只是強度有所減弱。那么,能不能找到一個方法徹底解決此問題呢?
當我在一篇迷茫的世界里探索時,突然聽到了一個巨人發出的渾厚聲音!是他,告訴了我問題的根源。
問題的癥結在于心境,古人云:“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這是一種清靜無為的清修,這是一種與世無爭的態度,這是一種豁達寬廣的胸懷,這是一種從容穩健的自信!達到這種境界,一切的問題都煙消云散了,上述問題不需要刻意解決,因為它根本就不會發生。這是一種境界,這是一種修為,不需刻意裝飾,沒有急于求成,有的只是水到渠成的自然,海納百川的寬廣。現在的中國人被網絡的浮躁喧嘩俘虜,生活中的寧靜被一點點的剝奪,能夠安靜下來的人越來越少。很多人追求速成,殊不知慢工才能出細活,路都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有誰一步能登天?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腳踏實地,給自己一片寧靜的空間提高修為,練就淡薄的心境,與世無爭的心態。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