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些人看來,女人逛街好像是件很麻煩的事情。
不是因為她們太挑、太能逛、太能花,而是太能磨時間,為什么化妝要兩個小時?這個裸粉色口紅色號跟上一個有什么不同?
還要搭鞋子、換包包……似乎怎么也走不出那個門,于是很多人質疑女人為什么要化妝?真的有必要嗎?
我的答案不是“是的,有”,而是“是的,必須”。
一、不化妝、不出門
我第一個遇到不化妝、不出門的是我閨蜜。
如果跟她逛街,必定約在兩個小時之后。
提前的一個多小時里,我換好衣服背著包,坐在她的床上看著她換衣服、弄頭發、化妝、再細細的選搭配的包包和鞋子,忙的不亦樂乎。
那天又一次出去,我看著她夾睫毛,十分真誠地問:“為什么你每次逛街都化妝換衣服,搞得那么隆重呢?我們就隨便逛逛呀!”
“當然要化妝啦!”她終于抬起眼皮,“不化妝我不能出門的。再說……”,隨即走近我悄悄貼在在我耳邊說:“一定要打扮美美的……你怎么知道下一秒會遇見誰呢?”
她饒有意味的丟給我一個“你懂的”的眼神,忽閃忽閃的眼睛上剛剛夾的睫毛格外好看。
我不想說我在她身上懂得了什么道理,只是在她精心打扮熠熠生輝的反襯下,讓一向奉行“我快樂就好”的我覺得,那個平時隨便裹著舊大衣且素面朝天的逛街的我,受到服務員的冷落實實在在是一種罪有應得。
二、你的打扮就是你的態度
在出門前化好妝。
這是我在閨蜜身上學到最珍貴的一課。
有人說這樣不公平,萬一姑娘只是不會化妝、實力超群呢?
看人也不帶這么片面的,可是上司給出的理由也讓人覺得服氣:“她連巴掌大的臉的管理不好,更何況是管理人?
“你的臉就是你的生活”,好像你總能看見這樣爛大街的題目,跟考試時每科老師都會告訴你:“得語文/數學/英語……得天下”一般。
可即使這樣我也必須告訴你,他們說的都沒錯。
前幾天追了部泰劇叫《火之迷戀》。里面有一個細節很吸引我:
又白又美,英語A+,但五行缺錢,靠著釣金龜男人維持自己光鮮的生活的女一請女二,完全跟女主心機婊不一樣善良樸實到文藝上說是“低到塵埃”,通俗說就是混到人堆就找不出來的白蓮花吃高級西餐。
結果女主穿了一件小禮服,女二鼻梁上架著眼鏡、穿著平時看都土的不能再土的休閑外衣和牛仔褲就跟著去了,還在女主指責嫌棄她沒有好好打扮時反駁:“我認為這樣很好,吃飯而已,已經夠了。”
就這樣一個談話,卻足以讓人窺見二者的思想落差:“ 一個愛美的女孩是絕不許自己的鞋子沾滿灰塵”,西餐桌前的化妝、換衣服打扮精致不僅僅是為了展示和炫耀,而是一種對自我的極致尊重。
告訴你,你可以將所有眼前的一切服務和享受放在我面前,而我很值得。
這就是為什么女一可以氣定神閑的在西餐廳里點餐,跟別人約會吃飯,可女二卻只能望著尚屬女一“備胎”末列的男N號不敢表白,靜靜等著人家發現真愛。
就連在餐廳她打翻了酒,也只能在人家鄙夷地指責說“她這身打扮根本賠不起”的時候不停可憐巴巴地道歉,驚慌無措。
你面對的每一個人看到的你的的確確都是片面的不完整的你,可你生活的每一個細節、每一件物品、每一個舉動拼湊起來,展示的雖不是你生活的全部,卻也一定藏著你對生活的態度。
就像前面電視劇里女二的頹勢不是完全怪那身平庸的牛仔裝,而是一臉:“天啊,別注意我,我什么都不懂”和“我就這樣,隨便你們怎么看我”的樣子注定了別人對她,理應不屑一顧。
三、 “隨時準備站在聚光燈下”
如果有人問我什么是貴族氣質,我只能引用最經典的回答:
細節,細節,還是細節,“攪咖啡要前后還是左右?”“叉子和刀要怎樣拿?”
我看過一部英國的紀錄片,貴族學校里面男孩入學要學習的第一條就是整理好自己的著裝:“襪子只能穿黑色,外面是皮鞋,每天會有老師檢查你是否整理好了衣領,系上了領帶和袖扣。”
“你的打扮就是你的階層。”這是整部影片的精髓。
如果沒有做到得體的著裝,那你根本無法上課,就像你穿著睡衣去音樂廳,是一定會被趕出來一個道理。
整部片子里并沒有奢華的場景,有的只是涉及極廣的宗教學、語言學乃至用餐的禮儀、可卻足以讓人感受到藏在細節里的滿滿貴族氣質。
“隨時準備好站在聚光燈下”那是紳士養成的原則一。
切交際場上的彬彬有禮都是平時一絲不茍、極為嚴苛的禮教和一板一眼講解學習過的展示,這才你不得不感嘆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達到極致完美,永遠是貴族獨家的尊崇。
那些讓你感嘆那些老電影里展示出的種種片段,原來是上流社會對美和禮教的追求早已經深入骨髓的真實還原。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