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來說個小故事吧。
從前有個窮人很窮,一個富人見他可憐,起了善心,想幫他富起來。富人送給他一頭牛,囑咐他好好的開荒,窮人滿懷希望開始奮斗。誰知沒過幾天,牛要吃草,人要吃飯,窮日子比以前還過得艱難。這時窮人就想:一頭牛吃我家三口人的口糧,不如把牛賣了,買幾只羊,先殺一只吃,救救急,剩下的還可以生小羊,小羊長大了拿去賣,可以賺更多的錢。窮人的計劃如愿以償,只是吃了一只羊之后,小羊遲遲沒有生下來,日子又艱難了,忍不住又吃了一只羊。窮人想,這樣下去不得了,不如把羊賣了買成雞,雞生蛋的速度要快些,雞蛋立刻可以賺錢,日子立即可以好轉。窮人的計劃又如愿執行了。但日子并沒有改變,等不到雞生蛋,日子又艱難了,又忍不住殺雞吃,終于殺得只剩最后一只雞時,窮人的理想徹底破滅。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不是救急不救窮,是貧窮的本質。你不能說窮人不努力不思變,故事中的窮人一直都在思考如何讓自己的日子好過一點,并做了相應的調整,可是最后依然沒有改變貧窮的原因不僅僅是思維觀念的落后,更深層的原因是他們根本沒有充足的社會和經濟資源把財富轉化為資本,也就是說窮人的現有經濟條件根本養不活那頭能生財的牛,于是只好坐吃山空。
2
可是看過這個故事的你,可能還是不認可我上面所說,你也許會說窮人意志力差,已經都苦了這么久了,為什么不能再堅持一下?一再地向現實妥協和退讓,可不就是只能導致這樣的結果嗎?
不是只有我們這樣想,有一位美國作家也是這樣想的,她是一個極受歡迎的美國白人專欄作家,為了搞清楚窮人到底如何生活,她假裝窮人,混入美國底層,看自己能不能憑借努力成功“脫貧”,之后她將這段經歷寫了一本書名叫《我在底層的生活》,在2001年出版。
吳太白關于此書寫到:在時薪低到6-7美元的情況下,Barbara和餐館女招待們端盤子收桌子跑來跑去連續工作8小時。為了讓顧客們按時就餐,她們只能在人少的下午吃一份熱狗面包,臨下班之際,芭芭拉問同事:你家在哪兒?同事說,我住膠囊旅館。“你瘋了嗎!為什么住旅館!你今天的工資只夠付一天的房費!”女招待像看白癡一樣地看向芭芭拉:“呵呵,你以為我不想租房么?你倒是說說看,我去哪里找到押一付一,甚至押三付一的保證金?”
芭芭拉掀開底層世界的布簾,讓我們看到勞動者領著按天結付的薪水,沒有健康保險。為了活下去,不得不兼職兩份以上的工作。即使他們努力到了極致,也無法擺脫貧困。
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世界以另一套邏輯運轉,讓貧困哺育貧困,讓困境自我循環。正如哈佛大學SendhilMullainathan的研究指出的,窮人的思維帶寬被眼前的危機占滿了,他們沒有多余的空間來考慮長遠。他們每天疲于奔命,腦海中只剩下兩個問題:“今天睡哪兒”和“今天吃什么”。因此,一切的行動和決策只為了解決今晚的一張床和一頓飯。
對于基本沒有受過太多教育的底層窮人來說,很難實現你口中的改變命運。就像你對著一個快要渴死的人,你跟他說你要思考出路要努力奮斗,前面不遠處就是綠洲了啊。可是你知道嗎?他已經快要渴死了,他沒有太多力氣去支撐,他的愿望是不要讓他走了,如果現在這里有口井,夠喝多久,他就愿意在這個一無所有的沙漠里呆多久。
窮到怕的人,隨便一頓飽飯,就已經足夠讓他滿足和開心好幾天。
你說,以很多人的努力程度根本不到拼天賦的地步。可有些努力,本身就已經是生命的饋贈了。
你沒有那樣窮過,你不會懂!
摘自:清華南都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