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發現,高明的師傅,在鋪設地板時,總是會恰到好處的留一道縫隙;高明的畫家,會在作品上留出二三分空白。。。。
《韓非子·說林》中記載:有一個叫恒赫的雕刻大師,當別人問他的雕刻之道時,他答道:“我的秘訣很簡單,就是把雕像的鼻子雕大一點,眼睛雕小一點。因為鼻子太大,可以修改小一點,太小了卻無法改得更大;眼睛太小了,可以修改的大一些,太大了就不能改小了。”
為人處事,也是一個道理,說話留有余地,做事須讓出空間。雖“一錘定音” “背水一戰”常出現在一些特定的場合,但在生活中多“打個活結”,不乏為一種明智和聰慧。
一高僧受邀參加素宴,發現滿桌精致的素食中,有一盤菜里竟然有一塊豬肉。高僧的徒弟故意用筷子把肉翻出來,打算讓主人看到,沒想到高僧立刻把肉掩蓋起來,一會兒,徒弟又把豬肉翻出來,高僧再度把肉遮蓋起來。
歸途中,徒弟不解:“師傅,剛才那廚子明明知道我們不吃葷,為什么還把豬肉放到素菜中?我就是要主人知道,處罰處罰他。”
高僧說:“每個人都會犯錯誤,無論是有心或無心,如果讓主人看到了,盛怒之下,很可能當眾處罰廚師,甚至會把廚師辭退,這都不是我愿意看見的。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要學會留有余地。話不可說盡,事不能做絕。留有余地,才有足夠的回旋的空間。所謂天無絕人之路,就是說連上天都會為每個人留有轉機,留有選擇的余地,何況我等出家人呢”
臨事讓人一步,自有余地;臨財放寬一分,自有余味。給別人留有余地,也就是給自己留有余地。
責人不必苛盡,留些肚量;才能不必傲盡,留些內涵;得寵不必恃盡,留些后路。
路經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食,凡事只達七八分,才有佳趣產生。。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