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界上,心地再好的人,也不可能沒有說過別人的壞話。因為每個人理解別人和做事的方式都有自己的出發點,都不可能完全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因此,人與人之間總會出現摩擦、不協調。當面對強大的對手時,勢弱的一方不能當面反抗,往往以背后說壞話的方式來發泄不滿,求得內心的平衡。
說壞話的初衷一般是為了消除心中的不快。尤其是在競爭激烈的社會形態下,說壞話非常普遍。在日本,員工有下班后喝上兩杯的習慣。這已經成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如果哪個日本人不愿意去,或者不感興趣,他就有可能被團隊所排斥,增加自己生存的壓力。而在這樣的場合,人們之間用來聯系的感情紐帶竟然通常便是罵上司。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想詆毀上司,而只是一種求平衡的心理表現。
人為什么會有說別人壞話的沖動呢?這源于想攻擊人的沖動。但又不能直接攻擊對方,于是產生幾種間接的方式:第一,壓抑自己,假裝不知道,結果導致身體病變;第二,對著事物發泄,比如打沙包出氣;第三,找朋友傾訴,此時,一般都會得到第三者的同情,“我很理解你”,“那家伙是太過分了”等話語使傾訴者的情感得到共鳴,精神得到滿足。你看,第三種形式對傾訴者來說,是最方便、最無害,得到安慰最多的一種形式。也就不難看出,說別人壞話的行為為何如此普遍了。
說壞話之所以有市場,還與陪聽者有關。按理,陪聽者任這些情感垃圾傾倒到自己頭上,應該煩了才是,但實際上,由于與說壞話者的關系,或者說壞話者的技巧,陪聽者感覺不到厭煩。比如,說壞話的人說:“我只在這兒說說,絕對要保密啊。”這就似乎給人一種感覺:講對方壞話是犯忌的,但我忍無可忍,所以,這些壞話全部是真的。人人都想知道事情的真相和更多的秘密,以便保護自己,不受欺騙,同時,還能滿足好奇心,那又何必阻止說壞話的人呢?
所屬專題: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