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汝等,宜當(dāng)端心,以質(zhì)直為本。
——鳩摩羅什《佛遺教經(jīng)》
譬如小水長流,則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數(shù)數(shù)懈廢,譬如鉆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是名精進(jìn)。
——鳩摩羅什《佛遺教經(jīng)》
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制之一處,無事不辦。是故比丘,當(dāng)勤精進(jìn),折伏汝心。
——鳩摩羅什《佛遺教經(jīng)》
是故智者,制而不隨;持之如賊,不令縱逸。假令縱之,皆亦不久見其磨滅。
——鳩摩羅什《佛遺教經(jīng)》
諸煩惱賊,常伺殺人,甚于怨家。
——鳩摩羅什《佛遺教經(jīng)》
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
——鳩摩羅什《佛遺教經(jīng)》
比丘亦爾,受人供養(yǎng),趣自除惱;無得多求,壞其善心。譬如智者,籌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過分,以竭其力。
——鳩摩羅什《佛遺教經(jīng)》
當(dāng)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
——鳩摩羅什《佛遺教經(jīng)》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維摩詰經(jīng)》
觀于無常,而不厭善本;觀世間苦,而不惡生死;觀于無我,而誨人不倦;觀于寂滅,而不永寂滅;觀于遠(yuǎn)離,而身心修善;觀無所歸,而歸趣善法;觀于無生,生法荷負(fù)一切;觀于無漏,而不斷諸漏;觀無所行,而以行法教化眾生;觀于空無,而不舍大悲;觀正法位,而不隨小乘;觀諸法虛妄,無牢無人,無主無相,本愿未滿,而不虛福德禪定智慧。修如此法,是名菩薩不住無為。
《維摩詰經(jīng)》
深入緣起,斷諸邪見。
《維摩詰經(jīng)》
以圓覺慧,圓合一切,于諸性相,無離覺性。
《圓覺經(jīng)》
所求別生心,究竟非成就。
《圓覺經(jīng)》
譬如大海,不讓小流,乃至蚊虻及阿修羅,飲其水者,皆得充滿。
《圓覺經(jīng)》
如筏喻者,法尚舍,何況非法。
《金剛經(jīng)》
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金剛經(jīng)》
布施要無相,度生要無我
《金剛經(jīng)》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金剛經(jīng)》
無諍三味
《金剛經(jīng)》
念起即斷,念起不隨,念起即覺,覺之即無。
《金剛經(jīng)》
若能歸悟剎,先去貪嗔癡,法愛不存心,漸次可成就。
《圓覺經(jīng)》
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zhuǎn),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圓覺經(jīng)》
寧起我見,如須彌山,不起空見,懷增上慢。
《楞伽經(jīng)》
雖自性清凈,客塵所覆,故猶見不凈,非諸如來
——菩提達(dá)摩《愣伽經(jīng)》
生滅是識,不生滅是智。
《楞伽經(jīng)》
執(zhí)著言教,昧于真實。
《楞伽經(jīng)》
我常說空法,遠(yuǎn)離于斷常。
生死如幻夢,而業(yè)亦不壞。
虛空及涅,滅度亦如是;
愚夫妄分別,諸圣離有無。
《楞伽經(jīng)》
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維摩詰經(jīng)》
種諸善根,無有疲厭。
《維摩詰經(jīng)》
若菩薩欲得凈土,當(dāng)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
《維摩詰經(jīng)》
依于義,不依語;依于智,不依識;依了義經(jīng),不依不了義經(jīng);依于法,不依人。
《維摩詰經(jīng)》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