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事別找事,有事別怕事。
使我們逃避的,是未知;使我們恐懼的,是逃避。
01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
考試周,看著書本太厚太難,準備時間太短太急,干脆自暴自棄:“我不復習了,裸考算了。”
社團活動進行時,需要你聯系各方人員,處理各類雜事,“做這些事太麻煩了,我不做了。”
招聘季,師兄師姐說找好工作要正裝、化妝和自我包裝,“找工作也太麻煩了吧,我晚點再找。”
畢業季,畢業生要找房子開始獨立生活,“搬家找房子好像很辛苦,又很麻煩,先不管了,煩!”
工作時,上級指派給新任務,要求三天內按時高質量完成,“這根本不可能做到,我能不能不做了?”
碰到稍微不熟悉的困難就逃避拖延,以上現象被診斷為逃避型人格綜合癥。
逃避型人格又叫回避型人格,其最大特點是行為退縮、心理自卑,面對挑戰多采取回避態度或無能應付。(摘自百度百科)
02
其實,大部分人,遇到陌生事物的第一反應,就是逃避。但是逃避的代價太高了。
解決困難很痛苦,逃避可以暫時緩解壓力,但卻會導致更加嚴重的后果。
因為不復習導致成績不及格,最后不得不重新投入時間復習補考。
因為拖延找工作,錯過了招聘黃金期,再也沒有那么多好的工作機會。
因為沒有及時找房子,錯失挑選性價比高的房子的機會。
因為沒能完成上級指派的新任務,錯過升職加薪機會。
“當時咬咬牙就好了”。
困難就像滾雪球,一開始只是個手掌就可以融化的小球,如果不立即解決,放任其繼續發展,使其越滾越大,最終就會變成難以解決的大問題。
逃避型人格往往一看到小雪球就怕了,任由其滾向未來,變成壓得自己喘不過氣的大雪球。
這是病,得治。
03
跳出舒適區很難,但是咬牙直面困難后,就會發現,親愛的,那些事情其實真的沒有你想象中那么難。
事物的未知放大了我們的恐懼。
《奔跑吧,兄弟》中有一個考驗膽量的游戲,成員需從暗箱里面盡快抓出彈珠。暗箱里面不過是水氣球、海帶、假發等普通物品,但在未知情況下,所有的恐懼都被放大,使得每一雙伸進暗箱的手都顫顫巍巍,喉嚨不自覺發出尖叫聲。
克服恐懼的辦法很簡單,就是把暗箱的東西抓到明處,一看清明細,恐懼自然消除。
去,揭下生活的偽裝面具。
生活中的困難就像暗箱里面的未知物品,未知使我們恐懼,恐懼使我們逃避。所以只要勇敢揭下生活戴上的偽裝面具,便知困難其實沒那么難。
04
把手伸向未知的困難,勇敢揭下生活的偽裝面具,不容易,但也不難。以下4招教你治愈逃避型人格。
第一招:變被動面對為主動選擇。
似乎我們總被強迫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考試、應聘、工作、結婚。
讓我們換個角度思考問題。
以工作為例,如果我不工作,我就不能升職加薪,不能升職加薪就過不上自己想要的生活,過不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就會留下遺憾,造成對自己的悔恨,所以我寧愿工作,也不愿留下悔恨,為了不留悔恨,我選擇工作。
主動去迎接困難,困難也就不難了。
感謝大學版成長心連心活動,這個方法來自于導師分享。
第二招:把所有困難寫下來,再想解決辦法,當做為別人出謀劃策。
我們總是好為人師,解決別人的困難總比解決自己的容易。
當我們把困難都寫下來,就是把亂糟糟的內心梳理了一遍,難點明確了,頭腦清晰了,解決問題也就變得容易多了。
舉個例子,作為畢業狗,準備在異鄉工作,租房是個重要問題。
于是我寫下:我要解決租房問題。
接著當做別人的問題來想解決辦法。租房,不就是先定地段,不能離公司太遠,房價合理,地段治安安全等等,一旦租房標準確立,根據訂立的標準去找房子,也就容易多了。
第三招:找伙伴,一同攜手解決。
一人解決所有困難似乎有點困難。世界這么大,總有人遇到過,或者正在經歷相同的問題。所以與伙伴一起想辦法解決,也是個好方法。
不想獨自復習,就找個人一起去圖書館互相監督,不想獨自找工作,就跟著風風火火找工作的同學走,說不定還能收獲寶貴經驗。
第四招:不去想難不難,只管往前沖。
這個是最難做到的。
面對困難,越想著它難,它就會越難。就像跑步,身體會累,倘若嘴上繼續喊累,就會在精神上把自己打垮。此時腦袋放空,腳步自動化前進,挺一挺,也就挺過去了。
面對困難,不要想著有多難,更不要一直喊著難,只管專注去解決問題就是了。
希望有一天,當你回頭看那些曾經讓你膽戰心驚的事情,可以輕描淡寫地說:“不過如此”。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