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和小魚閑聊時,談到創造力的問題。她笑說,身為設計師,總會產生“陣發性腦損傷”。
這一點,凡是從事創造性職業的人,都能感同身受。
都說人工智能時代即將來臨,許多職業都面臨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問題,想到這些,心里反而有點安慰。
畢竟,創造性職業想要被取代還是有些困難的。
不過,一想到未來可能出現的那些變化,就覺得現在太安逸了。
有時候很想學點什么,可就是做不到嚴格執行計劃。
事實上,在我身邊有很多人說過類似的話。
包括我自己,也一直在想辦法做到自律。可綜合來看,收效甚微。
前幾天,在朋友圈看到一個許久不曾聯系的人發了一段視頻。
據他介紹,視頻是游泳教練錄的,目的是為了宣傳。
令人驚訝的是,曾經只會皮毛的他,如今卻游得特別專業。
要知道,他可是喊了五年要去學游泳,最終都沒有任何行動的家伙。
這樣一個人,大家是絕不會把他和自律聯系在一起的。
連他自己都說,和他最配的是拖延癥,懶癌晚期等等。
回復完朋友圈的一票評論,他告訴我說,其實一開始,他對自己能練到什么程度也沒信心。
但是他清楚,他沒辦法做到自律,所以選擇“他律”。
為了讓自己堅持游泳,他報了一個價格讓自己肉疼的私人游泳教練。
據他說,教練曾是少年世界冠軍,指導得特別細致,教授的東西也特別專業。
最重要的是,她的學生很多,一旦排好了課程表,就不能輕易更改時間。
所以,游泳反而成了他工作之余,優先被安排的事。
有了金錢成本和時間成本做約束,他基本上沒有翹課和請假記錄。
而那個曾經讓他覺得,可能要學幾年才能學好的技能,在不知不覺中,就被他掌握了。
這一點,和公司的全勤獎有些相似。
02
很多公司,為了讓員工準時上班,都設置了全勤獎。
全勤獎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員工請假頻率的高低。
身為員工,如果家里有事不得不請假,那么最好是在一個月的開頭,因為這個時候,自己付出的時間成本是最少的。
如果很不幸,這一個月的前30天你都準時上班,在最后一天才得知自己不得不請假,那么全勤獎越多,心情就越差。
但假如把最后一天的請假換成即將遲到,那曾經付出的時間成本和金錢的誘惑就會形成約束,這個約束就會促使你想盡辦法準時到公司。
這就是所謂的“他律”。
他律不是說,你在執行某個計劃的時候,有個人在你身邊監督你,時刻提醒你,而是你對這件事情付出的成本,促使你繼續堅持,甚至不得不堅持。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很多報名免費課程的人,經常不聽課,而報名付費課程的人,總會準時聽課。
除了課程質量的差別,更多的,是自身付出成本的差別。
一個人付出的成本越高,就越容易堅持。反過來,自己的付出成本越低,也就越難堅持。
而他律,就是在你打算培養好習慣,提升自己之前,先投入一些成本,使這些成本對你形成約束,那么想要堅持就容易得多了。
就像那個學游泳的朋友,每次都要花上一個小時的時間去游泳館,然后接受教練的指導并練習,最后再花一個小時回家。
在這個過程中,他為游泳這件事付出了很多的時間和金錢,那么相對的,那些付出成本遠低于游泳的事,就會被他放在計劃表中可有可無的位置。
03
這幾年,因為物質生活的提高,每個人對自身的要求也相應地提高了。
對自律的要求,本質上就是對生活品質,對自身能力的要求提高了。
然而,在克服人本身的惰性時,還要做到抵御各種社會誘惑并不容易。
正因為如此,才會出現抱團讀書,群體打卡等網絡活動。
這些活動的興起,最能直觀地反映出,大多數人都希望自己能夠養成好習慣,習得更多技能。
但同時,也說明大部分人都做不到自律。
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在這些小團體中,那些負責記錄考勤的、負責監督的,還有負責整個活動的人,他們往往是最能堅定地執行任務的。
和時間成本以及金錢成本不同的是,這些人能夠堅持的原動力,是身為成年人的責任感。
因為自己是活動的發起人;因為自己是活動的監督者,所以,在別人不能完成要求時,還需繼續堅持。
他們自身的責任感,對他們的行為形成了約束,也就形成了他律。
所謂的堅持,不過是合適的他律得到的結果。
他律除了自身投入成本和責任感,還有很重要的一條,那就是團體約束。
學校教育在幾千年前,就是一個老師在臺上講課,一群學生在臺下聽課。
然而幾千年后的現在,這一點仍舊不變。
所屬專題: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