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日,從長途跋涉,奔徙千里處歸來,卸下一身疲憊,融進陽臺搖椅的舒適與日光的撫慰。
忍不住感嘆了一句:真舒服啊。轉過頭,看見老馮專注地看著《動物世界》,陽光在他臉上折出好看的棱角(他一直強調是人好看)。
心里忽然覺得溫暖極了:生活,一直這樣安穩下去多好。沒有風雨兼程,沒有篳路藍縷,不用未雨綢繆,不用居安思危。
就這樣一卷書,一杯茶,一雙人,一生歡喜。
和朋友說起這些小歡喜,她說:“多好,人為什么要滿身風雨一直走,停下來,也許陽光早已滿了窗前。”
我笑了,旁邊另一閨蜜也笑著說:“可是現在太多毒雞湯,一味地灌輸不穩定觀,恨不得人人都死在大城市,也不要你們這種生活在二線城市的安穩。”
是。我看過太多論調,怒懟所謂的安穩,是在浪費生命。不知道什么時候,人們的認知變得非此即彼,極為偏頗,完全不能尊重和自己不一樣的生活方式。
但我仍然要說:
不穩定和穩定,死拼和甘于平凡,只是一種方式對另一種生活方式,沒有哪一種應該有爆棚的優越感。
渴望穩定錯了嗎?
渴望在某個日子里,一抬頭,發現自己正活在想象的歲月靜好中,錯了嗎?
渴望不用去到千里之外,而是留在父母身邊,忙時埋頭,閑時散步,過悠然日子,錯了嗎?
你擁有奧迪與迪奧,覺得很炫很自豪,我擁有一盒奧利奧也真的覺得很滿足啊。
你漂泊在外,拍拍電影寫寫字,覺得文藝大氣逼格高,我在自己的格子間辦公室,兢兢業業,腳踏實地,默默為大中華沖入發達國家貢獻綿薄之力,也沒什么丟份兒啊。
我們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努力地把生活推進下去。
為什么,我就成了浪費生命?
為什么,我就成了穩定地窮著?
為什么,我就成了甘于平庸?
為什么,我就成了懦弱逃避?
生活的方式千姿百態,每一樣都值得尊重,并非只有不穩定地去拼,才值得稱贊。
你可以選擇你的追求,但你真的不能把你的價值觀凌駕于他人之上。
如果我們都不穩定,拼了命去過你們所謂的那種人生,先不說世界雷同如此,毫無趣味。
講真,我們都去當英雄了,誰坐在路邊給你鼓掌?我們都那么優秀了,你還哪里來的優越感?
人最大的了不起,不是活得多么富有,而是尊重別人和自己的不一樣。
說兩個朋友吧,一個是小A,一個是她的男友。兩人青梅竹馬,從學生時代戀愛,一直到各自畢業。
畢業后,小A選擇了回到二線城市的家鄉工作,勤勤懇懇,本本分分。
小A的男友則繼續考了研究生,研究生畢業之后,留在了上海工作。去上海前,他對小A說,我們不是一類人,你喜歡穩定,我有更高的追求,你喜歡呆在一個地方,我喜歡四處游蕩。
拼搏在大城市的他,各種瞧不上小A的安穩,逢人便吐槽:“我當初眼光是多么短淺,才看得上她那種不思進取,毫無靈魂的人。”
他把他去往大城市,追求新鮮刺激的人生定義為有理想的人生。把小A留在家鄉小城恬淡自如的生活,定義為庸俗的人生。
我一直以為,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生活狀態,但你的喜歡并不能成為你的優越感。
世有萬象,人有千面。
有些人,一直很努力,一直在改變,一直在突破自己,一直在追求所謂的不穩定,這當然非常好。
也有些人,生來不喜競爭,不喜變化,安于在一個熟悉的地方,過一份簡單自持的生活,為什么就不可以呢?
前者與后者,只有價值觀的不同,沒有價值的不同,每一種都是在積極地參與生命,并非穩定了就是在浪費生命。
我身邊有很多朋友和同學,在畢業以后,選擇了進入體制內,他們戀愛、結婚、生孩子,過日子,和很多普通人一樣,在自己的朋友圈里曬娃,曬寵物,曬老公,曬美食,曬風景。
她們踏遍世界千山萬水,有一千零一夜也說不完的故事。
她們穩定地過著我想通過不穩定來實現的人生。
2012年,我大學畢業,削尖了腦袋,要往大城市擠。不管過得如何艱辛,我從未退縮,我仍然不愿意回到小城,當時的我,也曾諷刺我老姐:像你這樣做個公務員有什么意思,朝九晚五,一眼望盡30年。
當然后來證明我很淺薄,公務員的工作還真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樣,每天無聊地看報聊天。
坦白說,我家里,除了我,剩下的人都很穩定。他們未必理解我的漂泊感從何而生,我亦未必理解他們的安逸究竟有何意義。
但我記得一句話:
相比較做個英雄或女王,成為一個快樂的路人,更是一種勇氣。
所以,現在的我,從來不會評價任何人的人生。
那些現在很穩定的,也許他們曾經很努力,所以現在有資格停下來,看天上云卷云舒,又或者,有人替他們食盡人間煙火,所以他們可以隨心所欲,選擇最舒適的狀態。也有可能,他們就是喜歡這樣慢節奏的人生,錢少錢多,心無掛礙。
人,活著是為了什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王爾德在《英倫情人》里那一句: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自私,要求別人按自己的意愿生活才是。
當你讀懂這一句話,你就會明白:最高級的教養,是不輕易評價別人的人生。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