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北京,黃金地段。
開雞蛋灌餅攤的大媽和顧客吵了起來。突然,大媽沖口說出了一句話:
“我月入三萬,怎么會少你一個雞蛋!”
此言一出,立馬震驚全國:月入三萬!就憑這一句話,就該給這個上了年紀還奮斗在攤位前線、志氣沖天的大媽一萬個贊!
但評論最多的,還是他們的羨慕與失落。不少人驚呼,煎餅大媽的收入太高了,這不正常。
其實,不僅是和煎餅大媽比收入,和建筑工地上的農民工比工資,也是不少人習慣性的舉動。他們困惑,為什么農民工的收入,可以遠遠高于白領。
他們可能沒有意識到,這種困惑,實際上已經說明,自己缺乏了人生最重要的三種能力。而缺乏這三種能力,你可能就像井底之蛙,將永遠呆在社會底層。
一、不抱怨的能力
如果覺得煎餅大媽和農民工的收入不應比自己高,這本質上就是一種抱怨。
這些抱怨者沒有看到,煎餅大媽雖然月收入很高,但這是長年累月,起早貪黑辛苦工作的結果。
在日常生活,尤其是職場里,總是不乏抱怨之人,這種人也最招人煩。
他們智商夠用,能力也不弱,但就是無力對抗心中的抱怨。要不就抱怨幼年爹媽對自己不好,要不就抱怨老公不夠體貼、老婆不夠溫柔、孩子不夠乖、家庭不夠富裕、朋友不夠義氣、老板不夠厚道、陌生人不夠善良……
之前有個同事就特別喜歡抱怨,最近又在朋友圈抱怨了三件事。
第一件:抱怨出生不公。
“越看《歡樂頌》越沮喪,樊勝美、關雎爾、邱瑩瑩奮斗的極限,不過是安迪、曲筱綃人生的起點。這個世界就這么不公平,人出生那天就決定了一生的命運。”
第二件:抱怨階層固化。
他北漂了7年,依然無房。上周轉了一條有關房價的新聞,附上一條評論說:
“房價已經固化了階級,抽干了我的活力,我覺得努力工作失去了意義。”
第三件:抱怨新人超過他。
“我在公司努力干了6年,到現在還是一普通職員。一美女來了才兩年,就升到了主管,若說沒有潛規則,打死我也不信。”
我們身邊總遇到不少這樣的人,質疑一切成功,懷疑一切美好:
“他成功,還不是有個有錢的爹。”
“上次加薪是她,這次升職是她,一定有背景。”
“他兒子讀了省實驗,不知道送了多少錢。”
......
生活中最令人厭煩的,莫過于那些動不動就抱怨這抱怨那的人了。
有位婦女向星云大師指點迷津。她抱怨自己的一生充滿不幸,先是父母如何虐待她,嫁人之后先生如何冷落她,現在孩子在外工作,也沒有多少時間理她。想想別人幸福的生活,為什么她就這么不走運。
星云大師先問她:你會帶著自己的糞便到處走嗎?
婦女皺著眉頭說:大師,我怎么會做出這種事?
星云大師點點頭:痛苦的過往對你來說就像糞便,你為何還要將往事到處向人家宣說呢?
一有事情就要找人抱怨的人,一定是不幸的人。他們由于過度偏離了自我本質,心中無時不刻充滿煩惱,活得苦,活得累,徒然抱怨這個世界悲冷無情。
但他們永遠不愿意想清楚,每個人都是在接連不斷的傷害中成長,傷害事件不會影響到你的未來。影響你未來的,是你對事件的看法,是你那走不出去的、無休無止抱怨的情緒!你自己不爭氣,再抱怨別人也沒用。
這種人很容易讓人失去交往的欲望,不管傾聽的人素質有多高。
偶爾抱怨一次人生,可能是情感的宣泄,沒有什么不可以,但習慣抱怨,而不謀求改變,便是不聰明的人了。過度抱怨是種災難,它會讓你無法正確認識自己,永遠呆在社會底層。
人生最好的滋味是在苦與樂中調出來的。所以不要一味去苛責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也不要一味去抱怨命運多舛、天意弄人。關鍵要調整自己的心態,用心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和善,這樣才能讓你脫離底層。
二、“辛苦工作”的能力
你不能接受煎餅大媽的月入三萬,也就是不能接受辛苦的工作。缺乏“辛苦工作”的能力,你的社會上升通道,很可能就要被關閉。
之前在一家單位工作,就遇到過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一聽有時候要上夜班,立馬就拒絕了這份工作。而在此前,他已經拒絕了一家要八點半上班的公司,一家離家坐公交不到半個小時的公司。隨后整整兩年,他都沒找到合適的工作,至今仍在家啃老。
生活中,我們總是習慣性講這樣的話:
這事不是我干不好,而是我懶得去干。
等我有空了,我就好好學英語。
如果我有這樣的平臺,我也一定能夠做到。
要不是因為我英語差,我也能上清華北大。
......
世上哪有這么多你想當然的事,說白了,過不好這一生你就是怕吃苦。
電影《聞香識女人》有一段很精彩的話:
“如今我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我知道哪條路是對的,毫無例外,我都知道。但我從不走,為什么?因為他媽的太苦了。”
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自己想要些什么,都知道通過何種方式去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但我們就是不去做,因為太苦了。
但現實中,沒有一種工作不辛苦,不擁有“辛苦工作”的能力,你將舉步維艱。
古人就說“小虧不吃吃大虧,小苦不吃吃大苦。”
孟子言:“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如要鍛煉一個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稱心,才能養成堅忍的性格。
清康熙帝有言:“世人皆好逸而惡勞,朕心則謂人恒勞而知逸。若安于逸則不惟不知逸,而遇勞即不能堪矣。”世上的人都喜好安逸而厭惡勞苦,我認為一個人只有經歷過真正的勞苦,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安逸。如果一味追求安逸而不求進取,那他就不會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安逸,因此一碰上勞苦的事情就覺得不能忍受。
《易經》也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道運動晝夜不息、周而復始,在運動中存在和發展,君子應當效法天道,自強不息。”圣人是把勞苦看作是福分,把貪圖安逸看作是導致災禍的起因。
一個人只有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方能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
三、打破學歷崇拜的能力
學歷重要不重要?當然重要。
有些人,之所以對煎餅大媽的月入3萬耿耿于懷,不過是因為,他們心里依舊有著強烈的學歷崇拜,他們不能接受,也不甘接受低學歷的人收入比自己高。
安徽衛視一檔節目,《學霸是怎么煉成的》。一位普通本科學校畢業的學生小何,參加了150多場招聘會,每一場招聘會都投遞了100多份簡歷,卻大多石沉大海,杳無音訊。
小何問一位大型企業的人事部經理。該經理爆出招聘簡歷潛規則:
“因為收到的簡歷多、時間緊,所以大企業篩選簡歷的時候,會把985學生的簡歷和非985學生的簡歷分開放,招聘會結束后,只帶走985大學生的簡歷。而把非985大學生的簡歷丟到桌子上,讓做清潔的阿姨直接清理掉。”
此語一出,網絡上就炸開了鍋。
學歷固然重要。都說學歷就是“敲門磚”,但工作越久,你就會發現,比起學歷,更不可或缺的,是終身學習的能力。
星云大師就說過:“事業之成功,不在學歷,而在學力。”
陳寅恪的正規學歷是吳凇復旦公學畢業,但沒有學位。錢穆連中學都沒有畢業。沈從文最高學歷也只是小學。人民畫家齊白石甚至沒有上過一天學。但他們卻都能成為名家大家,除了歷史原因外,這與他們的學習能力有著直接關系。
白巖松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有沒有文化,并非看他的學歷有多高。有學歷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沒學歷的人,不一定沒文化。”
有些學歷非常低的人,他們堅持豐富專業和學習能力,往往能一鳴驚人。
輟學后他在建筑工地做過體力活,在路邊擺過地攤,開過二手書店,倒賣過中草藥。
后來,他想成為新東方英語老師,但你可知道,在新東方招聘要求中,明白無誤寫著:大學本科或以上學歷,英語專業者優先。
羅永浩卻說:“我覺得在不嚴重依賴天分的領域里,我基本上做什么都能成。”
于是他上英語培訓班、看了 400 部英文電影、租住在三面漏風的回遷樓里苦學英語。
29歲那年,成為北京新東方學校的 GRE 講師。
在這個 GRE 培訓領域里他從來都是公認的一哥,從來沒有當過二哥。
后來,羅永浩的錄音在互聯網上傳開,“老羅語錄”就這樣紅了起來。
俞敏洪這樣評價羅永浩:
“當年這個年輕人走進我的辦公室,我一眼就看出他是一個可造之材!”
可沒多久,人們就看到一條勁爆消息,那個拿著百萬年薪的新東方“老羅”,辭職了。
2006年,羅永浩和好友創辦了一個網站,網站一度日訪問量達百萬人次。
2008年,羅永浩開辦了自己的教育培訓公司,剛開始盈利,羅永浩又不想干了。“因為我由衷地不喜歡那個行業。”羅永浩說。
再后來,羅永浩拉上一幫朋友做起了手機,才有了現在的錘子手機。
起點的時候,學歷固然很重要,那你在爬坡過程當中,能力才是第一位。
著名節目主持人汪涵,只是一個中專畢業生,在上央視《開講了》節目時他說:
“我畢業后換過很多行業,做過很多崗位,但一直過得不快樂。”
經過一段刻骨銘心的思考后,他發現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是——播音主持。
于是他開始針對性的學習、彌補、加強,終于,他進了湖南電視臺,成了湖南經視的一名小劇務。
“天天就是搬椅子、買盒飯,沒意思。”
有的劇務干著干著,就泄氣懈怠了。
但汪涵不,“因為喜歡,所有事情,我都全力去做。”
有一天,臺長到現場看節目,突然叫汪涵:“小伙子,你過來。”
汪涵就過去了。臺長說:“把兩手伸出來。”
汪涵一伸手,兩手特別紅。臺長說:
“你們看,多么地投入,鼓掌鼓得多賣力。”
于是,汪涵就升級做了現場導演。
做了現場導演,每次暖場,汪涵都盡心盡力,觀眾樂得肚子疼。
有一次,臺里要搞內部晚會。有人推薦:“不妨讓汪涵試試主持人。”
臺長就問燈光師:“你覺得汪涵可以嗎?”
燈光師:“不錯,他太能暖場了。”
從此,汪涵就走上了主持之路。
現代社會是個學習型的社會,知識每年在以至少10%的速度增長。你如果沒有打破學歷崇拜的能力,不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很可能碌碌無為。
其實,并非缺乏不抱怨,肯吃苦和打破學歷崇拜三種能力,就能讓你脫離社會底層,再比如缺乏自律,不懂得自省,沒有進取心等等,都能讓一個人陷入困境。讓人擺脫困境,其中最重要的,是對這個世界認知心態的轉變。
人這一生,要知愚而進,知惑而行,知不足而后學。偉人之所以成為偉人,不是他們事事偉大,只是他們善于剔除不堪。普通人之所以普通,不是他們沒有偉大的夢想,也不是他們缺少偉大的行動。
事實上,越是普通人,往往會爆發出人性的光華。但是,普通人身上的人性光華,正如巖石中的美玉。價值雖高,卻摻雜了太多的沙石。
美玉摻雜了砂石,那就是砂石。
正如一桶美酒,摻雜進一羹匙污水,那就是一桶污水。
剔除砂石,你就是美玉。剔除污水,你就是美酒。
我們一定要明白,改善處境,只能靠自己。洞察人性,體察人心,要相信人性中的善,正視人性中的惡。選擇美麗的,剔除污穢的。選擇正確的,剔除錯誤的。選擇優秀的,剔除不堪的。選擇快樂的,剔除憂郁的。選擇智慧的,剔除愚昧的。只有剔除多余的污穢,才能擺脫底層困境,才會看到更優質、更美麗的自己。
來源:京博國學(ID:jingboguoxue)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