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我們所受到的教育就是,你要如何如何堅持,永不言棄……只要按照這樣去做,沒有什么是實現不了的。
然而,“從不放棄”的人,被現實一再暴擊。
感情上,明知倆人不適合,卻還要找借口彌補掩蓋,以為只要努力了、付出了,就還有希望,于是深陷在感情的旋渦中,迷失自我。
工作中,欲望越多,想得到的就越多,但如果什么都想要,卻又不舍放棄,這樣只會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漸漸偏離方向。
生活中,很多人為了父母的期許,選擇專業,選擇人生,到頭來才發現,那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堅持下去只會讓你在苦苦掙扎中,耗盡精力。
正如富蘭克林所言:“放棄是生活中必須面對的一種選擇,學會放棄才能卸下人生的種種包袱,輕裝上陣。”
經濟學上,有一鱷魚法則,意思是:
假設鱷魚咬住了你的一只腳,你如果用手把自己的腳掙脫出來,你的手和腳就會同時被鱷魚咬住。
你越掙扎,被咬的部位就越多,唯一能活下來的機會就是,犧牲掉自己的這只腳。
生活何嘗不是如此。
這世上,沒有什么是割舍不下的。放棄,不過是為了止損后的重新開始,并不意味著結束。
人生也是一樣,最重要的不在于一時的得失,而在于是否懂得適時放棄掉不重要的東西。
克林頓曾說:
“決定人生的并不是你選擇了什么,而是你選擇放棄什么。
如果當初我去了華盛頓,我后來根本不可能當選總統。”
克林頓曾連續三次放棄去華盛頓工作的大好機會。
第一次,是政界大佬們看上了他為麥戈文助選的經歷,想邀請他去華盛頓工作。
克林頓考慮了十天,拒絕了,理由是他厭倦了幫人拉票。
第二次,是老朋友約翰·多爾的電話邀約,那時,克林頓正計劃著參選阿肯色州的聯邦眾議員。
約翰說:“我現在正負責調查尼克松總統是否應受彈劾一事,需要年輕律師,快來華盛頓吧。”
克林頓考慮了一天,謝絕了,理由是全美最優秀的年輕律師愿意不惜代價為您工作,而除我之外再沒人愿為阿肯色州而戰斗。
約翰聽了十分震驚:“多少人夢寐以求的歷史性機遇,你居然放棄!”
第三次,是支持者慫恿克林頓再次參加國會議員的競選。
克林頓考慮了一小時,回答是“不”,理由是既然我想為阿肯色做事,不用做國會議員,做別的也行。
后來,他成功競選上了州檢察長,成為了美國史上最年輕的州檢察長。
有人說:“輕言放棄,是弱者;不言放棄,是愚者;懂得放棄,才是智者。”
知乎上,看過這樣一個帖子。
在學會如何放棄之前,你還必須搞清楚這三件事:
第一,你有什么?
第二,你想要什么?
第三,你能放棄什么?
高贊的回答是:
對于大多數人而言,有什么,很容易評估;想要什么,內心多少也有想法。
最難的是,很多人不知道或不舍得放棄什么,而這點恰恰最能決定你想要的東西能否真正實現。
因為,沒有人可以不放棄就得到一切。
這里說的“放棄”,絕不是讓你“輕言退縮”、“隨意舍棄”。
古人云:“兩弊相衡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
放棄,其實是讓你學會權衡,學會儲蓄,儲蓄更大的能量;學會爭取,爭取更多的可能。
而這才是放棄的真正意義。
人生總有太多的誘惑,有太多的欲望,若不懂得恰到好處的放棄,便會在苦苦掙扎中耗盡生命。
“如果放棄不了昨天,你就會將生命白白消耗在這一刻的躊躇不前中;
如果放棄不了眼下,你就不能發現另一片海闊天空;
如果放棄不了枷鎖,你就永遠任生活操控,而不能去發現另一個屬于自己掌握的空間。”
放棄,并不意味著失去。恰恰相反,懂得放棄,是一種徹悟人生的智慧。
有時候放棄,何嘗不是另一種獲得呢?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