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得知我要辭職去倫敦讀書后,大部分朋友表示不能理解,甚至有人覺得我瘋了,他們的反應是:“你竟然不去創業!讀書有什么用?”“你放著好好的工作不要,為什么要白花那么多錢?”以及“你難道不應該考慮生孩子了嗎?”
人們總是尋求一種自認為安全的或者說保險的生活軌跡,以為那就是穩定。
比起過去,我們已經不及父輩穩定,他們大多一輩子只待在同一個單位,朝九晚五,在體制內重復日子。而現在,人們還是覺得穩定是一種萬全的生活方式。
到了學校,我發現自己真的不算什么高齡學生,有對英國夫妻,已經40多歲,他們重返校園成為研究生同班同學,他們的孩子在另一所學校讀中學。成為同學,讓這對慣常的夫妻也找到了戀愛時的甜蜜。
他們說,讀書完全是跟年齡無關的事,是一輩子的事,我們隨時都可以選擇刷新自己。工作謀生固然重要,但不要耗光人所有的精力。
更何況,這世界根本就不存在絕對的穩定生活,難道一成不變不是意味著冒更大的風險,是一種在動態世界中的自我放棄?
感覺舒適證明你在走下坡路,感覺很累證明你在走上坡路。沒有什么本領可以不用精進,沒有什么飯碗可以端一輩子。主動改變,比被動選擇重要,不要被宿命奴役,永遠不要喪失在生活里的自主權。
2
最近還讀到一條新聞,一個名叫吉田穗波的日本媽媽,懷揣著再深造的夢想,用半年的時間完成了從申請入學哈佛、準備考試到錄取;同年,帶著三個年幼的女兒,與丈夫一起前往波士頓,用兩年便取得了學位,在此期間還生下了第四個孩子。在總結這段經歷的自傳付梓之時,她的第五個孩子也誕生了。
如今這個有五個孩子的媽媽,成為日本國立保健醫療科學院主任研究員,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碩士,名古屋大學博士。如果太早停下來,或者滿足于現狀,在家庭瑣事中等待終年,是無法發現自己有多大潛力的。
我很慶幸現在選擇去讀書,并不是因為沒有選擇,也不是為了躲避現實。比起更年輕的時候,我更加清楚我想要的是什么,我自主選擇學習的內容,比起大部分為了逃避工作才選擇讀書的學生,我沒有他們對未來不確定的焦慮感。
選擇讀書,有種回爐重造的感覺,是我更新生命的方式。當然,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更新生命的方式,無論什么途徑,我們都不應該懦弱,應該讓靈魂在路上。
有一種不切實際叫作,總是做相同的事,卻期待不同的結果。
3
小時候學物理的時候明白一個道理,如果想要獲得動能,我們需要動力和反作用力,正如火箭獲得反作用力的方式是噴射出氣體。
除了內在的驅動,我們也需要失去一些東西,才能獲得反作用力帶來的動力。如果你想獲得一件從未擁有過的東西,就得做一件從未做過的事情。人在改變中,才能更像一個有活力的人。
據說科技已經可以幫人類保存年輕時的干細胞,以備衰老時重塑青春。如果可以,我更希望保留一些年輕時的熱情,讓自己在沉入水底時,重獲打破僵固水面的勇氣。在一次性的生命里,實現自我比積累財富重要。
以后也許我會有更多稀奇古怪的想法,靠譜的和不靠譜的,我也愿意嘗試更多新的東西,沒有想過要做到什么程度,我只是不能對心中的夢想裝聾作啞。
沙漠下新雨,樹木爆翠綠,沒有放棄與更新,就不成其智慧。我們不要時刻刷新微博和朋友圈,比起這些,刷新自我更加重要。我們并不需要生活在別處,不需要流于表面,我們需要時常更新生命。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