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歲”是人生的一個段落。假設人的平均壽命是八十歲,四十歲剛好站在人生的折返點。四十歲之前,每個人都走了很多冤枉路,經歷了各種考驗,遇過好人,也見過壞人,體會過美好,也干過蠢事。
所有這一切,形成了自己的內在。過了不惑之年,就要有意識地改變。
四十歲之前是“儲蓄”時期,四十歲后是“投資”時期。雖然聽起來像是證券公司的廣告詞,但這是我的真實感受。
四十歲后,不必再做形成自我的“儲蓄”工作,而是該思考如何將之前建立的人生和儲蓄的經驗這些“資產”進行投資,所謂四十不惑。
“我雖然已經邁入不惑之年,卻沒有資產”。
“我幾年之后就四十歲了,但不認為在那之前可以累積資產”。
或許有人內心有這種不安,但我認為如果四十歲是人生的折返點,那每個人所累積的資產并不會有太大的差異。人生的資產并非取決于辛苦和努力,只要經過了一定的時間,每個人都可以得到相應的資產,只是大家沒有察覺而已。
四十歲生日那天,記得告訴自己——“我活了四十年,累積了‘肉眼看不到的資產’”。如果只因為“我有資產”就感到安心,當然無法投資,必須具體了解自己儲備了哪些資產。
我建議大家盤點一下,建立自己的“資產賬”,才能進一步了解自己。你最擅長的事是什么?無論如何都做不到的事是什么?
喜歡什么?討厭什么?哪些方面游刃有余?哪些方面匱乏不足?至今為止和從今以后,在工作方面有什么計劃?我會在筆記本上寫下“松浦彌太郎”是一家擁有怎樣歷史的公司?有什么強項?有什么弱點?雖然寫得很潦草,卻是了解自我的“資產賬”。
徹底回顧自己的人生,記錄肉眼看不到的“自我收支”并不簡單。工作的范圍、責任、可以動用的資金和糾葛,所有的事都很龐大,乍看之下,不容易了解自己的強項和弱點。正因為這樣,所以要仔細清點,記錄資產賬有助于客觀把握、理解有點了解、又好像不怎么了解的自己。
不安來自“不知道”這種抓不到、摸不透的心情,反過來說,只要真實而又具體地把握,就可以消除大部分的不安。完成資產賬之后,就進入了“投資”的階段。投資就是將自己擁有的資產給予他人、和他人分享。
必須注意的是,想要在未來的人生中增加自己的資產,就必須進一步增進自己的強項,也就是自己擅長的事,如此便能提高投資效率。
相反地,即使把焦點集中在自己的弱點上,努力想要克服自己不擅長的事,恐怕也很難產生利潤。在自己喜歡而且擅長的事上投入時間、意識和人生的能量,才是能夠創造利潤的最佳投資方法。
年輕的時候,以投資為名,渾渾噩噩地亂玩、亂買衣服之類的愚蠢行為,或許可以在這個階段產生價值。但四十歲后,就要拋開多余的東西,輕松投資。四十歲后的投資要集中火力,把精力完全投注在自己喜歡的事上,別再做蠢事了。
我的投資對象是學習和旅行。最花錢的書,就是自學這種最佳學習工具。用餐是學習,旅行也是學習,更是超越學習的投資對象。
思考自己的資產投資,人生的后半個戰場就可以更輕松地活出自我。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