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四的時候,有個同學抑郁了。
他一年前決定參加研究生考試,制定了備考計劃,買了很多考試書籍,說了很多豪言壯語,準備繼高考后再來一次艱苦卓絕的奮斗。
剛開始的幾個月,他很努力,圖書館開門的時候他就到了,圖書館關門時他才走。可是過了一段時間,他去復習的時間越來越晚,離開圖書館的時間越來越早。又過了一段時間,他去復習的日子越來越少,等到快考試的最后一個月,索性不再去復習。
考研結束后,他告訴我,從決定考研到考試結束,他一直處在很焦慮的狀態,即使最后他不再復習,每天玩耍,也很焦慮。
最初,覺得一切都剛剛開始,充滿了干勁,自信滿滿。努力了一段時間,干勁消退,學習中的困難開始浮現,對復習的效果產生了不滿,開始焦慮。和朋友出去玩,看電影,玩游戲,越放松越焦慮,越焦慮越無法學習,形成了惡性循環。
懊悔逝去的昨天,又沒法把握今天。這種反反復復的焦慮使他終日惶惶不安,最后被心理醫生確診為抑郁癥。
這個同學是身邊最嚴重的個例。但其實包括我自己,周圍有很多人都存在一些焦慮的情緒,程度輕重不同而已。
老師布置的作業、領導安排的工作,給了充足的準備時間,剛開始覺得不急,后來覺得難而不想做,等到最后一個晚上通宵去突擊完成。總是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這個過程卻不快樂,反而很焦慮,在deadline即將到來的時候,這種焦慮感達到了頂點。
通宵完成后,焦慮感消失,想到早前那惴惴不安的樣子不禁發笑——早點完成豈不是更好?
?
年輕時的焦慮,往往是對自己不滿,卻又無力去改變。
一是對自己當前的行為不滿。明知道某種做法是對自己最好的,卻偏偏不去那樣做。明知道當前做的不是最該做的事,卻偏偏停不下來。
背單詞做習題“先玩會兒再干”,寫工作總結“睡一覺再說”,吃飯都“等會兒再叫餐”。休息時間,你計劃著看書、寫作、練琴、繪畫……再等一下吧,去看一下手機,結果一個晚上都在刷朋友圈、逛微博、玩直播、煲電話粥,或者只是躺著、發呆、不動。然而,這些你都不覺得快樂,因為大腦里一直有個聲音催促你,去做應該做的事。而你在焦慮中依然玩手機、躺著、發呆。
最該做的事情往往不是很簡單就能完成的,人本能就會逃避,希望做更容易的事或放松的事來尋求安慰,結果導致最該做的事情沒有完成,從而更加焦慮。
二是對自己當前的狀態不滿。有的人年年拿獎學金;有的人工作沒幾年,工資節節攀升;有的人寫作出書,去各地簽售風光不已。
你本來也有這樣的夢想,或許還曾和他們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如今,你的夢想卻依然只是夢想。你對現狀不滿,急于改變,又懊惱錯過了最好的時機,害怕路上的艱難,迷茫不知怎么去實現。不滿日益增加,焦慮如影隨形。
你開始覺得自己很差勁,比不上其他人;變得很恐懼,害怕就這樣度過一生;又很后悔,痛苦于自己浪費的時間和生命;還有無奈,很多事情無力去改變。
雖然你很年輕,但你總是焦慮。
?
如何減少這種焦慮呢?
首先,你需要把握住現在。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有時候我會想,如果時間倒帶重新來一遍,我會是完全不同的樣子嗎?或許你不滿現在的狀況,但與其糾結過去,不如著眼于現在和未來。逝者不可追,唯一能把握的是現在,能追逐的是未來。
其次,做當前最重要的事。你周圍或許圍繞著很多事情,但一定要明確當前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判斷的原則,就看它是否符合你當前的計劃和目標。
如果你是學生,當前最重要的事情必然是學習;如果你是職場新人,當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提升工作能力;如果你想成為一名作家,當前最重要的事情應該是不斷練習寫作;如果你想環游世界,當前最重要的要么是努力掙路費,要么是已經行走在路上。
當然,過程中總是會遇到不少阻礙。但你要知道,世界上最不費力的事情,就是拖延時間。我們總是把重要的事情拖到最后,結果往往就是不了了之或者敷衍了事。所以,做當前最重要的事,拒絕拖延。
第三,堅持,堅持,再堅持。往往很多事情做了才知道困難,沒做過反倒覺得很容易。
我們看到別人的成功、別人的光鮮與靚麗,卻沒有看到他們在背后付出的艱辛與努力,流過的汗水與眼淚。
在努力的路途中,有的人始終在原地,什么都沒看到;有的人走了幾步,感受到一些風的阻力;有的人走了一半,但也看了路途的風景,聞過兩旁花的芬芳;而只有少數人,從未止步,越走越遠。
堅持過的人,才知道自己是如何慢慢變得強大的。你這么年輕,不用焦慮:路才剛剛開始,只要堅持走,就能走出自己的路。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