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朋友圈這個東西變得特別隱秘,讓人感覺到惶恐甚至害怕。
好像那就是一個人的秘密基地,只要對人進行了分組可見,那些不能讓人知曉的事情就永遠都會是秘密。
可天底下根本就沒有不透風的墻,也根本就不會有只有天和地和你才知道的事。
5月中旬,在微信上認識了一個男孩,挺聊得來的。
我們都喜歡文藝的東西,也都喜歡旅行和攝影,喜歡書店被布置成咖啡廳和花店的樣子,喜歡一切與藝術和年輕有關的東西。所以,我們聊天永遠都不會沒有話題。
他開了一間店,里面的裝修特別文藝,書架上陳列了一些同學朋友送過來的書籍,還有一些花花草草。
我逛街經過文藝店的時候,都會進去瞄一眼,看到有特別喜歡的跟文藝有關的東西都會買下來寄到他店里;他去外地旅游途徑某個文藝書屋的時候,會拍一堆圖片發給我,告訴我那些地方的風土人情。
我們一起在晚上爬過山,在那個黑漆漆的地方,還差點摔了一跤,一起在他店里泡茶聊天,討論著未來要把二樓裝修成什么樣子。
我喜歡種花,他說等我回去就把店交給我打理,我負責種花,他負責賣花。
我說好啊。那我要種很多很多的花,未來把整個店都擺得滿滿的,每天被花簇擁。
我們每天都會說早安晚安,互道行蹤,連吃個飯都要拍照給對方。
每天晚上都要等到那句“晚安”之后才會躺在床上安然入睡。
總之,我們什么都說。
偶然間,我問起他過去的事,比如過去交過哪些比較刻骨銘心的女朋友啊談過幾次戀愛啊等等。
他就突然沉默了。隨便回了我一句:那些都是過去的事了。
我心想,可能是過去那些事讓他想起來覺得痛苦吧,不提就不提,反正都過去了。
我便沒再過問了。
02
我曾經一度覺得,我們是知己,是我在工作之后唯一心動過的男生。
可就在我發現他的朋友圈分組的那一刻起,我才明白之前我所認為的所有,都是自己一廂情愿的想法。
有段時間,我們都挺忙的,好幾天沒聯系,我也好幾天都沒有在朋友圈看見過他的動態,我想他該不會是出什么事了吧,要不就是他發了我漏看了。
于是返回到通訊錄,點開他的頭像,進入他的朋友圈。
刷刷刷,把他的朋友圈都瀏覽了一遍,意外地發現,好巧,他發的第一條朋友圈的日期剛好是我們認識的第一天。
我心想,這是緣分么?心里又有一陣疑慮。也沒想太多。
直到有一天,我在朋友圈看見一個新加他的校友在他發的那條朋友圈底部評論:嘿,贊一下你的第一條朋友圈。看見校友評論的這句話我就挺納悶的,那明明就不是他發的第一條朋友圈啊,為什么那位校友要說是他的第一條朋友圈呢?
當時特想回復那位校友說:這哪是他的第一條朋友圈啊?
但想想可能是互相開玩笑的,還是算了,就沒回復。
我再次刷朋友圈動態的時候,看到他回了我的那位校友說:重新設置了分組,以后新加我的就能看到了。
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很難過,于他而言,我也是那個分組可見的網友。
我是一個比較介意朋友對我分組可見的人,我希望朋友的所有動態我都能看得見,無論喜怒哀樂。
我覺得,把朋友圈對自己的朋友開放,那就是真正的在乎。至于過得好不好,發的是什么內容都不重要,我都不在乎,我唯一在乎的就是你有沒有對我分組可見。
并且我認為,對我分組可見的人,要么就是沒把我當朋友,要么就是有什么見不得人的秘密不能讓我知道。
03
后來的某天,我突然覺得自己已經很久沒有上過微博了。心血來潮的,就上了。
一刷,刷出好多動態。
又是一個高中校友,發了幾張拍外景的美圖,點開一看,照片拍得挺不錯的。哎喲,好久沒見,變漂亮了許多嘛。點開評論區,想著去調戲一下她,看到點贊區有個人的頭像特別眼熟,認真一看,就是他嘛!
之前想關注他微博來著,問他還有沒有玩微博,他還騙我說沒有。現在頭像出現在我校友的微博點贊上,朋友圈又對我分組,一定是有什么貓膩。
我倒要看看你究竟是有什么見不得人的事。
于是就點開他的微博,一探究竟。
果然還真的是有見不得人的東西。
他的最后一條微博更新的時間就是他沒有發朋友圈那段時間的其中一天,而倒數第二條微博的更新時間就是在我們認識前一個星期。
最后一條微博寫道:還好,你回到了我身邊。
倒數第二條微博:離開你,我很難過,我迷失在自己的世界里,我怕我會忘不了你。附帶評論:我要把你追回來。
看完那兩條微博,我什么都明白了。
也就是說,我們認識的這段時間,純屬是他跟他女朋友的分手過渡期。
而我就是那個完全不知情的備胎。
不讓我看他過去的朋友圈就是不想讓我知道他的這個秘密,不愿提及與過去有關的事也是害怕我發現什么貓膩。
原來這一切,從我們認識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經策劃好了的。
看懂的那一瞬間,我想哭又有點想揍自己,為什么那么蠢,早就該猜到是這樣的,還傻傻分不清,以為我們會在一起。
退出微博,狠狠心,我把那人刪了。
可能他發現我將他刪了,發短信問我為什么,我沒有再回,電話通訊錄也被我拉黑了。
我不想看到與他有關的一切,更不想將那段愚蠢的經歷時刻展現在自己眼前。
不得不說,朋友圈的分組可見真的是一個強大的功能啊,強大到到明明是套路滿滿,也絲毫不覺。
我們是該感謝這個強大的功能給我們營造了一個神不知鬼不覺的幻境呢還是應該感謝這個功能讓我們認識到人性的丑陋,朋友之間的不真誠呢?
04
我朋友圈,有個人特別愛炫富,成天發的動態都是各大酒店全國各地飛來飛去啊,今天買了迪奧明天買了香奈兒的,家庭條件卻是一般般。
有次和阿桂一起吃飯,她說最近手頭有點緊,剛借完1萬塊錢給一朋友。
我笑她說,你豪啊,借1萬給人家。
她說她那朋友遇上點事,資金周轉不過來,就先把自己存下的這點私房錢借給她了。
我打量她說:“話說,你們兩什么交情啊,要我說,估計是你很好的閨蜜你才愿意把自己的老底都借給她吧。”
她說,她們只認識了半個多月。是在一個志愿者活動上認識的,當時,阿桂遇上點麻煩事,是那位朋友幫忙解決的。后來就加了微信,隔個一兩天會聯系一下。
我有點好奇這個人究竟是什么來頭,跟阿桂認識才半個月,就讓她掏了家底。
阿桂在刷著朋友圈,剛好刷到她說的那位朋友的時候,她把手機遞到我面前說:“諾,就是她。她媽媽生病住院了,需要一大筆錢呢。”
我一看,這女的不就是天天在我朋友圈炫富的人嗎!
我傻眼了。
我問阿桂:“這人不是挺愛炫富的嗎?怎么換風格了?”
阿桂一頭霧水:“自我認識她以來,她從沒在朋友圈炫過呀,發的都是一些矯情敏感的動態。”
合著我跟阿桂看到的她完全是兩個相反的版本啊!
我讓阿桂翻下她的朋友圈,只能看到她15條動態。
我問阿桂:“你們是什么時候認識的?”
阿桂說也就才認識半個月。
也就是說,阿桂看不到認識她之前的所有動態,只能看見認識之后的某幾條特地發給她看的裝窮扮苦的朋友圈。
我用我的微信點開她的朋友圈,滿屏的都是一些飛來飛去各種逼格很高的照片啊。
阿桂才醒悟過來,原來自己被那個所謂的朋友騙了。
后來,阿桂找她想要回那1萬塊錢,她萬般推辭,一會說過兩天轉賬到她支付寶,一會說一個星期,半個月.......到最后,干脆把阿桂給刪了,讓阿桂找不到,那一萬塊錢也就打水漂了。
阿桂又是個老實善良的人,不想把事情鬧大,也不報警。
1萬塊啊,就這樣沒了。那可是阿桂除了補貼家用之外省吃儉用下來的1萬塊呢,活脫脫就這么沒了。
05
經歷了這些事,我對人性有了另一種認知,也對朋友圈有了另一種看法。
以前我總覺得,微信拉近了自己與家人朋友的距離,是它,讓我們的生活有了極大的變化,讓一些原本不聯系的朋友,通過微信恢復了交集;是它,讓遠離家的我能夠每天都看得見家人的臉孔,聽得見家人的聲音。
可也是它,讓我差點掉進了朋友圈的漩渦。
你一定也會有這樣的感慨,在某個碼好了一大段文字特別想發朋友圈的瞬間,會想到底能不能發,到底要不要發?發了,別人會怎么說?會不會說自己很矯情很虛偽?
想了太多,于是最后按了返回鍵,決定不發了。
也許你會說,我發我的朋友圈,才不要管別人怎么說怎么看,我樂意就行。
可是,不可否認的,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在別人的評論中受到一些負面的影響,在我們的心底,其實都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的,為了避免這些影響,你逃避,變得小心翼翼。
于是,最好的辦法就是,對好友進行分組可見,選擇對自認為會對你有好評的好友可見,當然,也沒有排除文中所說的,虛榮心作怪,為了守住自己心中那個不為人知的秘密。
在物欲橫流與微信時代泛濫的今天,到處都充滿著套路,人心叵測,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單純的時代了。
微信的確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生活上的便捷,卻也讓我們失去了很多人與人之間本該有的真誠。
我希望的是,我把你當朋友,不希望你從一開始就對我戒備森嚴,更不希望你我認識的那天就是你“開始用朋友圈的第一天”。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