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莎是來自美國阿肯色州的學生,也是她所在鎮里唯一來哈佛讀書的人。在她準備啟程到哈佛大學前,當地的人都為她能到哈佛上學而感到自豪,她自己也慶幸能有這樣好的機遇。
但是,麗莎的興奮勁還沒過,就忽然對自己的感覺越來越糟糕了。她在哈佛過得很辛苦,上課聽不懂,說話帶土音,許多大家都知道的事自己卻一無所知,而許多她知道的事大家卻又覺得好笑。她開始后悔自己到哈佛來。她不明白自己為什么要到哈佛來受這份羞辱,同時更加懷念在家鄉的日子,在那里,可沒有人瞧不起她。 感到孤獨無比的麗莎,覺得自己是全哈佛最自卑的人。無奈之下,她求助于心理咨詢。
心理醫生對她是這樣診斷的:
她已跨入了個人成長的“新世紀”,可她對已經過去了的“舊世紀”仍戀戀不舍。
她對于生活的種種挑戰,不是想方設法加以適應,而是縮在一角,驚恐地望著它們,哀嘆自己的無能與不幸。
她對于能來哈佛上學這一輝煌成就已感到麻木不仁。她的眼睛只盯著當前的困難與挫折,沒有信心去再造就一次人生的輝煌。
她習慣了做羊群中的駱駝,不甘心做駱駝群中的小羊。 她以高中生的學習方法去應付大學生的學習要求,自然是格格不入,可她抱殘守缺,不知如何改變。
她因為自己來自小地方,說話土里土氣,做事傻里傻氣,就認定周圍的人在鄙視她,嫌棄她。可她沒有意識到,正是因為她的自卑,才使周圍人無法接近她,幫助她。
她生長在中南部地區,來東海岸的波士頓求學,面臨的是一種鄉鎮文化與都市文化的沖突,她沒有想到,哈佛對她來說,不僅是知識探索的殿堂,也是文化融合的熔爐。
她身材瘦小,長相平常,多年來唯一的精神補償就是學習出色。可眼下,面臨來自世界各地的“學林高手”,她已再無優勢可言。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