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十年后,你與一位已經十年沒見的老朋友偶然相遇,并遞給了對方一張名片,請問你最希望這張名片上有些什么內容?名片上的職務或稱呼是什么?這張名片上的什么工作內容吸引著你呢?
■ 提前與未來相遇
可能上面的那些問題你從未認真想過。那么現在,假設我們一起坐在時光隧道機里,來到十年后的世界,也就是公元2015年的世界。在那時,你會在哪家公司、哪個崗位、什么位置、做著什么樣的工作呢?
認真地思考一下這些問題,它將告訴你很多東西,正如著名企業家孫正義所說的:“只在近處看的時候會感到頭暈目眩,無法看清變化的方向。但是,當遠望的時候就能看得一清二楚了。”
■ 機遇青睞有準備的頭腦
如果有這樣一個鏡頭:某一天,在一次聚會上你偶然遇到你的老板,他不經意間問你:“公司打算在西藏新設一個辦事處,你有意去當主任嗎?”對于你來說,最不好的回答就是“我想一想再向您匯報吧”。為什么說這種回答最糟糕呢?因為老板的真正意思有可能是“你去吧,明白了嗎?”這是一種詢問式的命令。但是,按照過去的計劃經濟時代通常的方式回答“是的,我服從安排,堅決完成任務!”現在看來可能就有點不合時宜了,因為很有可能你的實際情況并不允許你這樣做。如果家里有臥床治病的雙親,那么說不定就很難盡孝道了;如果你對高原氣候有生理上的適應困難,那么身體的損失可就遠遠大于升遷的收益;如果一去就是好多年,而你孩子又太小,那么這個決定將影響到你的家庭關系。我們并非反對員工為公司做一定的自我奉獻和自我犧牲,而是說,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個人與公司之間的利益平衡,將會促進雙方的和諧共處和長遠發展。如果過于偏向于某一方,那么都會造成公司或個人短期和長期的傷害,最終只會兩敗俱傷。因此最好的回答是“我去,因為……”或者“我不能去,因為……”。也許剛好有另外一個年輕小伙條件符合而又正迫不及待地想得到這個機會呢。總之,老板也是人,他會做全盤的考慮。但是有一點是無庸置疑的,那就是,無論如何,他會信賴以充分的理由自信地回答的員工。平常沒有思考過職場戰略目標的人,沒有對未來有比較清晰規劃的人,很有可能就會在這次選擇中失去主動,而任人左右了。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