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打從我大學畢業到深圳工作后,每一年回老家都會有街坊鄰居或者親戚上門,美其名曰是聊聊家常,但是實際上就是為了讓我給他們的孩子找工作。
每次面對這樣的場景,我總是習慣性回復,我辦不到。
可是他們就會回我一句,怎么可能辦不到!你看現在你才工作幾年,就給你媽買了大房子了不是?你就想想法子嘛好不好?好歹我們都是看著你長大的對吧……
每次到了這個節口,我只能勉強的答應下來,說我回去工作了會考慮一下的。本以為久而久之對方會將這件事情淡忘了,就好比親戚之間隨便扯一些是非,過了就過了。
可是神奇的是,他們會隔三差五的通過我媽的電話給我傳話,你們公司現在有沒有崗位空缺啊?如果沒有的話,問問你其他朋友的公司行不行?我兒子還有兩個月就畢業要離開學校了,他得有個去處哇……
我覺得這樣的尷尬情況真是沒法持續了,于是第二年回家,我換了個法子。
有一天隔壁張阿姨來我家,照樣是客氣的開場白,然后很快就進入了主題:她的女兒明年就畢業了,現在正在準備論文,明年也想到深圳工作,你能給幫忙安排個崗位不?
張阿姨繼續補充,我跟你說啊,我這個女兒特別乖,平時老實聽話,做事情也勤勤懇懇,你只要有一份工作給她,她一定刻苦努力,絕對不會讓你丟面子為難的。
我回答說,那很好嘛!這個忙我很樂意幫的呢!
張阿姨高興得面露喜色,長長松了一口氣,然后就像完成一項任務似的,開始又恢復到家長里短的話題聊天中。
我于是很熱情的插了一句,對了阿姨,我們公司現在就有空缺的崗位,你不是說你家孩子特別能干嘛,你讓她明天來一趟我這,我問她幾個問題看看她擅不擅長。
如果她都能應付,那我就直接跟公司的人事說一聲不需要面試了,直接讓她先來實習了,那不是更好?
張阿姨別提多高興了,趕忙說好的好的。
我繼續說,另外呢,你女兒要是過來了,我也可以跟她聊聊她在大學里都學了些什么,有什么特長積累,這樣我可以幫她選擇到更合適,她自己也很喜歡的工作對不對?
張阿姨聽到這一番話,更是感激到不行,小令啊你真是太好了!
我再補充了一句,對了你記得讓她帶一份自己的簡歷給我看看,這是找工作必要的流程,我再有關系這一個基本的材料也是無可避免的,你讓她準備好了明天給我帶來就是了。
張阿姨一陣點頭,然后滿意的回家了。
第二天我在家呆了一天,張阿姨的女兒也沒有過來。
后來的幾天,張阿姨也沒再來過我家。
就在我的春節假期就要結束的前一天,那天夜里我吃了晚飯去散步,碰到張阿姨,我于是關心的問了一句,您女兒這幾天怎么都沒過來找我呀?
張阿姨嘆了一口氣,別提了,那個不爭氣的孩子,真是要氣死我了。
我于是追問,怎么這么說?。?/p>
張阿姨說,我按照你那天給我的提醒,把你說的幾段話都轉告給她了,結果她就死活不愿意出門找你了。
我繼續問,您跟她說了些什么呀?
張阿姨回答說,我就告訴她讓她告訴你自己比較擅長什么,大學里學了些什么,有哪方面比較突出的成績,還有就是把簡歷準備一下,可是等我說完這些,她就耍賴說不愿意找你去了。
張阿姨補充說,我明明是按照你的話一一轉達給她的啊,我沒有做錯什么吧?
我微笑回答說,張姨你沒錯,估計是小姑娘自己還不著急吧。
張姨一陣驚恐:怎么會不著急!這都快畢業的人了,總得找份工作養活自己的吧!家里送她上學付出了那么多,總不可能回家里來當啃老族吧?而且她要回來我也不樂意,一大學生找不到工作,那得多沒面子啊……
我安慰張阿姨,她要愿意的話,我真的愿意幫忙安排工作的,因為公司里各個崗位都會給應屆畢業生留指標。我前幾天跟公司管人事的同事發新年祝福的時候也提前說了一下這個事,只要您女兒愿意過來,有份工作是不成問題的。
張阿姨搖頭嘆氣說,還是算了,我罵了她幾天,還是賴著不愿意去找你,真是太感謝你的熱心了,讓你這么費心一場,弄得我都不好意思了……
我一邊表示無奈的表情一邊撫慰著張阿姨,沒事沒事,以后有需要了還是可以找我的。
事實證明這個方法是有效的,后面來的幾個上門來找我幫自己孩子找工作的街坊鄰居,基本上回去把我的要求跟自己孩子說了以后,就再也沒有來過我家里了。
其實這個邏輯很簡單,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覺得自己的孩子是最聽話最老實最認真最棒棒的,可是單獨讓他們的孩子來見我,說說自己大學里學了什么,會些什么以及喜歡什么,基本上這三個問題就已經把他們堵死了。
一個大學生自己到底有沒有積累,有沒有在我面前表達與表現自己的勇氣與邏輯,這些因素跟我是在他爸媽眼皮底下長大的這份鄰里關系無關。
他是個獨立的個體,我們互不相欠,我表現出了自己愿意幫忙的熱心,可是這一切的前提是,他自己得有這個資本,也才敢過來跟我請教畢業之后求職的事宜。
可是因為孩子本人他對自己是幾斤幾兩是心里有數的,他要不是誠心實意尋求一份工作,只是以為父母幫忙安排有份收入有個去處就好,那他聽過我的這些要求之后,覺得如此麻煩至此,自然也就不敢過來了。
這樣做的好處是,人家父母對我感激不盡,然后還一再跟我道歉,說是給我造成了麻煩一類,結果這一趟下來,我不僅把這一類事件處理得干干凈凈,還在老家里落了一個好名聲。
從此以后,我再也不用煩惱這個問題了。
2
在我高中那年,有一天來了一個遠房的舅舅,說是要借錢。
說起這個遠房舅舅,他們一家子都是好吃懶做的人。幾個孩子沒讀幾年書就在社會上混了,而且也不好好認真工作,屬于那種賺了一個月的錢然后就吃吃喝喝全部用光的人。舅舅自己年紀大了干不了農活,而且每天喝酒抽煙量大到驚人。全家就舅媽一人種點菜換些零錢維持生活。
這幾年舅舅的兩個兒子相繼成家,從操辦婚事、兒媳婦懷孕生娃,所有的家用開銷全部都是管周圍親戚借來的,而且從來就沒有歸還過。后來慢慢的,所有的親戚都開始畏懼他,能躲就躲,可是他們一家子的境況依舊沒有好轉。
而這一次舅舅來到我家,進門第一件事就是開口跟我媽道歉:我知道我沒用,我的兒子也沒出息,我們一家子把所有親戚的情分都用完了,我活該至今過成這么一個狼狽樣!
我媽在旁邊不說話。
果然,說完前面那一段,這個舅舅果然話鋒一轉,蘭姐(我媽小名)啊!這一次你要不幫忙我真的是要死了!
我媽于是問,發生什么事啊?
舅舅說,其中一個孫子發高燒,現在在醫院,醫生開了藥方要打點滴,但是沒錢付醫藥費,護士硬是不愿意幫打針。
醫藥費多少錢?
兩百。
我媽一臉震驚,兩百你也拿不出來?!
舅舅依舊是哭喪的臉,家里的情況你是知道的,現在沒有人愿意理我了,可是你知道的,我孫子現在持續高燒,要是晚一點打針,真的會死人的??!
我媽說,其實說起家里境況,我可能比你還困難,小令明天開學還有下個學期的生活費就是一筆大開銷,還有她哥剛結婚置辦家用,小令她爸肝病手術剛回來,我自己恨不得一分錢掰成十分錢用啊……
可是沒等我媽說完,舅舅說了一句,你的意思是,難不成真的要我跪下來了?
完了,我心理預設到的最糟糕的狀況終于出現了,當年年少的我還不明白的所謂的道德綁架,在那一刻上演的格外生動。我都無法想象到我媽到底該怎么走下一步了。
可是后來我媽還是給我了我一個生動的教學案例。
我媽嘆了一口氣跟舅舅說,你是我長輩,這一跪使不得,我來幫你就是了。
然后我媽把舅舅帶到樓下的小賣部,當著一堆眾人的面跟小賣部老板說,我這個遠房大哥家里孫子生病在醫院急用錢,可是我這個月實在拿不出錢來了,你能不能看在我的面子上,先借他兩百救急?
小賣部老板也客氣,說生病肯定要幫忙的,可是你知道我這是小本生意,每個月資金周轉是固定的,這錢什么時候能還呢?
我媽望著舅舅,他想了一會說了一句,兩個月吧,兩個月之后我還你。
舅舅拿著錢,于是趕往醫院去了。
那天夜里,我媽就先把這兩百塊還給了小賣部老板,說到時候我舅舅來還錢了她再過來取。
我疑惑的問我媽,你怎么確定他這一次就一定會還錢呢?
我媽回答說,中國人借錢最喜歡的就是欠熟人的錢,親戚也好朋友也罷,遇上你舅舅這種每天都揭不開鍋的人,你是追債追不回來的。
可是欠陌生人的錢就不一樣了,我讓你舅舅跟小賣部老板借錢,小賣部老板到時候說收債就收債,你要死皮賴臉說要錢沒有要命一條,你真以為人家就不敢上你家清空所有翻箱倒柜???
人家不欠你的情分,有借有還是最硬氣的資本,你舅舅再不要臉也不敢這樣啊,這樣的錢他是不敢賴的。
我點頭。
我媽還說,雖然我們家經濟條件不好,但是救急不救窮的原則還是有的。你舅舅這樣的一家子都是好吃懶做,能借錢就不還的人,已經不能用道德去批判他們,他們為了生活已經顧不上所謂的人性了。
既然躲不掉這樣的親戚,那就以“幫忙”借錢的名義引導到其他非親戚的人身上,這樣我幫了情分,他也不敢賴賬。之后一想到從我這里借不到錢,只能去樓下小賣部老板那里,而且有固定還債周期賴不掉,久了他也就知難而退了。
這應該是我記憶里,第一次有了什么叫做轉移壓力的概念。
3
我的日常工作是做文案策劃,因為這是我感興趣的工作,加上我是個不怕麻煩的人,所以基本上部門里所有的關于文字寫稿部分的活我都會接下來。
這樣的好處是我變成了一個萬金油,別人但凡有個或長或短的稿子任務都找我。但是壞處就是我變成了老好人,他們都覺得找我變成了理所當然,有時候我的日常任務還沒完成,突發來的任務就臨時就插了進來。
有段時間我的工作量的確很大,聊天群里有同事丟給了我一個任務,要寫個報告一類的。我因為一直忙著,就沒有及時給回復。
到了下班時候,同事過來找我要東西,我說我太忙了,估計今天做不完。
于是到了第二天,上面的大領導找我談話,聽說你最近工作有些懈怠了?
我當時心里真是一萬個你大爺的,可是還是忍著情緒回答說,最近公司項目要上線了,我手頭上很多雜事,是不是我哪方面做得不夠好呢?
大BOSS說,有個同事跟我報告,說你這幾天開始不配合其他人的工作了。
聽完這一番話,我就知道是誰搞的鬼了。也是這一次我終于發現,我之前的那些兢兢業業用心工作根本沒有用,我進入職場以來第一次被告狀,還是一個年紀比我小的90后,而就是這一次所謂的表現不好,居然就傳到領導的耳朵里去了。
其實現在回想起來,我當時的情緒還是不夠鎮定的,我太著急為自己辯護,可是又因為想不到怎么解釋,于是整個人都是發懵的。
那天跟大BOSS談完話,我心里一頓委屈,恨不得找個地方大哭一頓,可是理性的一面又告訴我,我跟誰哭訴都沒有用,你這一次不好就是給領導記住了。
而且主要是我找不到為自己辯護的資本,我一個老好人得罪別人一次就萬劫不復,平時那些脾氣暴躁的人反而還過得好好的。我覺得一定是在哪個環節出了問題的。
后來我想明白了,真是我自己的問題,我的工作職責沒有劃分清楚。人事部門的同事顧不上來劃分,我自己也不曾主動提出過。即使我一開始為了鍛煉自己愿意攬下所有的工作,可是后來慢慢的工作飽和,然后負荷超支了,我還是讓自己一味的這樣下去。
哎,也真是活該。
這一次的事件過后,在一次部門會議上我跟領導提出說,為了方便公司的管理,我建議大家每周寫工作周報的時候,可以先把自己的工作范疇跟職責羅列出來,這樣也好對比自己的工作完成匹配程度對不對?
領導很是滿意這個建議。
于是我就吭哧吭哧寫了五大條并各自十條,關于自己崗位的工作事項,并標明這些工作量占據我一天一周以及一個月的時間量。
美其名曰是為了方便績效考核,實際上如果我把每一件工作的時間相加,其實早就超出了我的工作時間的三分之一都不止。于是給領導過目之后,他也一一同意了。
從這以后,每一個向我提工作需求的人,我都會參照我的工作任務模板,屬于我的工作我會接下來。不屬于我的額外部分,我會要求對方發送郵件并抄送我的直系領導,等到直系領導確認此事了再決定是否安排給我。
這樣一來,我的額外工作少了很多,而且再也沒有人敢拿我不配合他人的工作來為難我了。
這件事情告訴我的是,職場是個講情分的地方,可是工作這件事情是不講情分的,你一味的當老好人最后只會吃力不討好。
有時候遇上委屈了也不需要馬上反擊,一定要合理利用職場規則,借用“他力”,就比如我所謂的幫公司梳理員工工作績效的名義,以此來維護自己的權益,保護自己的職場尊嚴。
4
從我經營這個公眾號開始,再到這陣子出書,雖然我用的是自己的筆名,可是還是有很多以前那些不怎么相熟的同學朋友,開始找到我的聯系方式然后加了微信。
他們的開場白就是,我以前跟你一起在一個新聞小組寫過作業,我以前住你隔壁宿舍,你還記得嗎?我們是同一個大學社團的……在所有鋪墊之后,他們就來了一句,聽說你出書了哦,那順便送我一本吧,我的地址是XXXXX。
這段話給我的詭異邏輯,一是是不是因為大姐我紅了,你們覺得我作為你過往有過交集的朋友,于是比較有面子了?二是這個順便送你一本書是怎么回事?我的書是放個屁上個廁所就拉出來的嗎?你是以前借錢給我過還是幫我打印過考試復習資料咧?
但是我終究不是會回復這些話語的人,加上因為忙碌,我也就忘了回復了。
然后過了一陣子,他們會繼續給我留言,你怎么老是不理人???你把書寄給我,我幫可以你推薦一下給周圍的朋友嘛!
這一次我終于回復:我不知道你周圍的朋友是什么品位,也不要太勉強他們了。而且我號內的很多讀者都會主動買我的書幫我宣傳,我的那些最好的幾個朋友全都是自己掏錢買書曬微博曬朋友圈的。你要是太忙,也就不麻煩你了啊!
這一次,他們終于沒有再回復過來了。
我以前的價值觀里也說服過自己,對待不痛不癢的社交關系不需要去理會,所以這也意味著我不需要太跟他們斤斤計較。畢竟不熟悉我的朋友會覺得我很沉悶很冷漠很無趣,現在不搭理他們也不是我驕傲自大,而是我的性格使然。
我只是個對自己看中的朋友掏心掏肺,甚至赴湯蹈火都不為過的人。至于要是跟那些點贊之交認真起來,那也就不是我自己了。
5
前幾天有個同學問起我經營公眾號的事,她問我你認識咪蒙嗎?
我說認識啊,我可喜歡她了。
她問那你知道她開公眾號才兩個月,粉絲就40萬的事嘛,我感覺太牛逼了??!
我回答說,嗯,咪蒙算是我的前輩,她在南都當記者很多年然后出來創業。還有就是她寫微博十年了,微博上也積累了上百萬粉絲,所以她開自己的公眾號在微博上宣傳一下,第一批流量就起來了。
我還說了一句,哦,十年前,你說我們當年還在干什么呢?
微信那頭終于沒有吱聲了。
可是第二天,這個同學又給我留言,你知道嗎?咪蒙寫的那篇關于賤人我為什么要幫你的文章太火爆了,一篇文章帶來了20萬粉絲,你要不也寫一些這樣犀利的文章吧?
我說我寫不來。
為什么,你吭哧吭哧把自己的心聲說不來不就行了嘛?
我說一是我沒那個本事,話說一連串的數落罵大街真不是我擅長的事情。我雖然心情不好的時候也會跟姐妹們吐槽罵臟話,但是一口氣罵個幾千字真是件需要天賦的事情,我沒有這個本事。
二是我曾經也是這篇文章里提到的那種賤人,我沒有資格分享這篇文章,就更別說再寫這樣類型的討伐文章了。
同學很吃驚。
我一一回復。
我剛畢業的時候,坐在我隔壁的同事Jake說他三年前剛畢業的時候月薪就已經是三萬了。有一天我問他能不能幫我的另一個朋友設計一個Logo,他說開價一萬。我當時差點一口老血就吐出來了。
可是在我后面接觸更多的設計師同事跟朋友之后,我越發覺得,他們的工作真的不比我碼字要輕松多少??!要是遇上一個傻逼的土豪沒品位的甲方老板,那是比做雞還難受。
我繼續說,我自己也當過賤人。
大學的每一個暑假我都會到一個報社實習,后來開學了我也沒跟報社老師打招呼就離開了。然后四年后我想要一些實習證明,于是回去找這些記者老師幫忙寫一些好聽的推薦語,他們都不理我。我覺得自己很委屈,這個世界好狠心。
后來我知道,我這么一個沒有禮貌,沒有社交禮節的人,憑什么開口要人家的推薦呢?
我再說一件。
大四那一年我在北京某黨報當了半年的實習記者,有一天參加一個教育大會,散會后很多專家學者到了一個會議室接受記者們的采訪。當時諾大的會議室里放眼望去,全都是央視新華社中青報等各大媒體的成熟記者,就我一個實習生。
當時每個記者都可以提問,可是輪到我的時候我緊張的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于是我就著前一個記者的問題再延伸了一下。
等到采訪結束,另外幾個記者都相互留了聯系方式,說回去后方便稿件觀點統一,優化細節。我想加入他們的討論群,然后被拒絕了。
那天回到報社我向負責帶我的老師抱怨了一下,他突然問了我一句,你自己什么問題都問不出來,你拿什么信息跟他們交換呢?
這一句話真是把我問住了。
是啊,他們都提問了很多問題,于是可以相互把各自的解答分享一遍。可是我有什么呢?我一無所有,我有什么資格說自己被冷落了呢?
同學聽完這一大段,就再也沒有提過什么建設性的文章建議要求了。
6
這樣的小事還有很多,我曾經就是別人眼里的賤人,那個伸手黨、那個我弱我有理、那個動不動就玻璃心委屈萬分的人,就是我自己。
我只不過是從這些教訓中得到了成長,然后慢慢規避自己弱勢的部分。可是我無法回避的就是,我曾經就是這么幼稚這么怨天尤人過來的。
所以說現在雖然我的身邊也會冒出很多讓我覺得無理的奇葩之人,我也從來不會氣勢洶洶的討伐或者反駁回去。我的選擇是不理會就好,讓他們反省,讓他們各自梳理,就如同我也花了很多年才自己梳理過來。
我一直都是個玻璃心的人,當了二十多年的老好人,盡管我知道學會拒絕是成長的必經部分,可是落實到生活的具體部分我總是栽跟頭。所以到了后來,我干脆就放棄要讓自己強硬起來的邏輯了。
只是如今不一樣的是,我依舊玻璃心,依舊柔軟,但是我已經開始學會用什么的方式,以及話術去處理這些無奈之事與無奈之人了。
我并不是不提倡牛逼哄哄理直氣壯的討伐,一針見血的觀點有時候讓人胃口大開,可是就跟吸食鴉片一樣,高潮一會也就過了。
價值觀這樣的東西,有人選擇戾氣十足,有人選擇以柔克剛,有人選擇大智若愚,這都不過是一種生活方式而已。
而最怕的就是,你拿了別人牛逼哄哄的觀點放在朋友圈,想給自己身邊的某人警示,可你是否想過,對方或許也在跟你干同樣的事情呢?
我們不是圣人,所以也沒必要站在圣人的高度討伐別人,不然我們也變成了別人眼中的圣人婊。這樣的你來我往相互鄙視,有意思么?
作者:達達令,電影策劃,時尚雜志撰稿人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