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看一些武俠劇,最能撩動我情緒的,從來不是快馬豪情縱意江湖時地刀光劍影,而是天高水遠久別重逢后地相視一笑。曾經一起出生入死的摯友,功成名就后各棲天涯,幾十年后相見于黃沙原野,隔著幾十步輕吐一句:好久不見。
每當看到這種場景,我都會覺得特別帶感。同樣我越來越發現,似乎有些友誼,真的不是維系于經常聯系。
前天下午在朋友圈作了一個調查。在朋友關系中,你會以主動聯系或者經常聯系來衡量一段友情么?大部分人表示不會。
我在想,說不會的人大抵都是不主動的吧,沒有付出過所以才會如此篤定,直到一個讀者回復:不會,因為我就是主動的那個人。
她說,雖然我們很少聯系,而且每次都是我主動,但只要兩人到了一起,立馬就會有說不完的話。
我主動,可我一點心理負擔也沒有。
相反,我比較沒心沒肺,什么事情都不放在心上。而她則比較心細,她會記得她在意的人,在意的事,她會記得我的生日,記得我的生理期,記得我和她說過的每一件事情。
其實吧,好的友誼真的不會因為長時間的不聯系而變淡,也不會因為誰先主動而出現隔閡,因為那份默契早已植根在了心底。我主動聯系是我因為生來比較熱情,而對方對網絡社交比較冷淡,這都只是天性使然。
去年身體有恙在家休養,有天很無聊,順手發了一條和身體相關的動態。不一會,下面立馬出現一條評論,關心地問我怎么了。
那是一個很陌生的頭像,點開資料欄才發現是一個許久未曾聯系的好友,我回了他一句,沒怎么,隨便發的。
十幾分鐘后,我接到了他的電話,我還沒來得及思索他如何知道我這個新號碼,他便急切地詢問我狀況,我簡單和他講述了一下,他表示有時間就來看我。
掛斷后我有些詫異,也有些感動,但也只將這當成一種友誼的客氣。可沒想到雙休的時候,他真的從千里之外的城市趕了回來。
我們兩人曾是很好的朋友,那時候在一起各種壞事情沒少干,被老師稱呼為狼和狽,第一年我高考失敗復讀,他經常給我打電話,唾沫橫飛地描繪大學的美好,以此激勵我努力學習。
仔細想想,我和他已有近三年未見,平時也基本沒有聯系。曾經我一度因為兩人感情的生疏而暗自感慨,想著這是成長的必然便也釋懷。
我說,有個電話就行了,費這個勁干什么。
他說,有些人,雖然各自忙碌,但并不代表就忘記了彼此。
網上有一個很有趣的段子。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