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如果你能把握分寸,說話有度,交往有節,辦事伸縮得當,人們就會通情達理地接受你的要求,尊重你的體面,滿足你的愿望。如果你不懂分寸,說話冒失,舉止失體,不識深淺,不知厚薄,那么你的人緣不但是一籌莫展,處世也可能處處留下敗筆。所以,掌握于分寸之間是為人處世的普遍規則,是獲得好人緣的關鍵。在為人處事的分寸之間,應該掌握以下基本要領。
剛柔并濟
人際交往中,心平、和顏、謙遜的態度,柔言、細語、悅色的談吐,容易給人以好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值得大力提倡。與“柔”相反,則為“剛”。剛的表達方式,一是剛毅生威,即遇事沉著冷靜,情況越是緊急,越能表現出強者的姿態,有處險不驚,臨危不懼的大將風度;其神態自若本身就能給人以強大的心里影響或是強烈的心靈震撼。二是對于“吃硬不吃軟”的無聊者,要利用其色厲內荏的弱點,據理力爭,有時要抓住其語言上的漏洞發起進攻,強化自己的優勢和強硬地位,迅速把對方置于被動挨打的境地。古人曰,無欲則剛;今人說,打鐵先得自身硬。要想成為剛毅之士,就必須有過硬的內在修養,這樣才能剛中見柔,以柔制剛。只有一身正氣,才能底氣十足,詞嚴雄辯;只有光明磊落,才能剛柔并濟,剛硬無比。
陰陽相滋
“以陰克陽”“以靜制動”。陰與陽本無褒貶之意,只是該陰則陰,該陽則陽,該互補時互補,該相滋時相滋,只要把握好其中的分寸,既能成就大事。
為人處事,只要你動機不惡,手段不毒,心胸坦蕩,光明正大,在關鍵時刻不失分寸地耍一點“小花招”,搞一點“小名堂”,既對事業有利,又不損害他人,何樂而不為呢?
所謂“陰謀”有時候并不完全陰,陰謀完全可以陽用,這是對我們的思維方式和思維角度的一次轉換,是對長期以來那些“非對即錯”“非我即敵”“非真即假”的絕對化、極端化錯誤傾向的一種批判。我們應當辨證地對待世界、對待他人、對待自己。真正做到這一點非常不易,關鍵是掌握好陰陽相滋之分寸。
能伸能屈
伸是創新進取的方式,屈是保全自己的手段。人生在世,都是在反復伸屈狀態中走過的。在生活和事業處于困難、低潮或者逆境、失敗時,如果能運用“屈”的智慧,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反之,該屈時不屈,一味地去伸,必遭沉重打擊,甚至殃及生命,如此我們還有什么資格去談人生、談事業、談未來、談理想呢?古語道“人活臉,樹活皮”試想,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事 業都不能保障,連自己的性命都要受到威脅,那還要“面子”有何用?
學會取舍,實際上就是學會生活。人的一生就如同一條河,不可能一直向前,直通大海,必然是根據地勢、地貌,蜿蜒曲折,跌宕起伏。人生也是 如此,一般說來當人處于逆境的時候應該委曲求全,收起鋒芒,從而以屈求伸,等待時機,再創輝煌。這就是屈的功能。
冷熱適中
對一切事物抱有積極熱情的態度,是為人處世所必需的。比如你想得到朋友、同事的認可和接納,就必須首先主動敞開自己的心懷,講真話,做實事,以誠相見,這樣朋友被你的誠實所感動,內心深處喜歡你,才愿意與你真誠交往。歌德說過一句話:“世間最純粹、最暖人胸懷的樂事,莫過于看見一顆偉大的心靈對自己開誠相見。”
但是你千萬要注意自己是否熱情得過了頭。比如涉及朋友的隱私之事,你卻不知眉眼高低,非要幫人家忙里忙外,讓朋友難為情,既不好拒絕你,又無法謝絕你,搞得非常尷尬。再如你討好領導,自覺與領導親密無間,對領導的陰暗面都知曉的一清二楚,那么你遲早是要倒霉的。所以,最好的分寸就是冷熱適中,不即不離,勿以尊卑親疏定冷熱,這樣才有可能使彼此友好關系保持長遠。
不前不后
人在一個集體中不可強出風頭。孚眾望、得人心,是日積月累的結果。你在言談舉止之間,你的朋友、同事都在觀察你,品評你。你有成就,你肯努力,你待人寬厚,別人自會欣賞,用不著強求注意。強出風頭往往會引起別人的反感。
“出頭的椽子先爛”“木秀于林,風必摧之”“直木先伐,甘井先 竭”…… 這類古訓俗語常用來告誡人們,要警惕環境險惡,人心叵測,要韜光養晦,不露鋒芒,不動聲色。因為,風頭出盡的人容易遭人妒,容易首先受到攻擊。這里并不是要否定那些勇往直前、萬事當先的人,只是強調前與后的分寸,古人不是也說“始作俑者,其無后乎”嗎?
進退自如
“人情反復,世路崎嶇。行去不遠,須知退一步之法,行去遠,務加讓三分之功。”這種做法明為退,實為進,是一種比較圓滑的做法。一條路本就狹窄,再加上擁擠更是無處下腳,若是自己退一步讓人先走,那么自己也就相當于有了兩步的余地,可以輕松走路。兩相對照,自然是選擇有利于自己的做法。
“經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嘗。此涉世一極安樂法。”你如果想在社會上走出一條路來,就要在擁有自己驕傲的同時,能夠意識到自己兼有的卑微之處;就要勇敢地放下你的學歷,放下你的家庭背景,放下你的身份,讓自己回歸“普通人”人不僅要知道進取,也要學會認輸,知道放棄。不要在乎別人的眼光和批評,做你認為值得做的事情,走你認為值得走的路。
外圓內方
方為做人之本,圓為處世之道。“方”即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做人做事有自己的主張和原則,不被他人所左右。“圓”即圓滑世故,融通老成,做人做事講究技巧,既不超人也不落人后,或是該前則前,該后則后,能夠認清時務,使自己進退自如,游刃有余。
做人應當方外有圓,圓內有方。外圓內方之人,有忍的精神,有讓的胸懷,有貌似糊涂的智慧,有形如瘋傻的清醒,有臉上掛著笑的哭,有表面看是錯的對……
真正的“方圓”之人是大智慧與大容忍的結合體,有勇猛斗士的武力,有沉靜蘊慧的平和,對大喜大悲能夠做到泰然不驚;行動時,干練迅捷,不為感情所動搖;退避時,審時度勢,全身而退,而且能夠抓住最佳機會東山再起。真正的“方圓”之人,沒有失敗,只有沉默,是面對挫折與逆境的積蓄力量的沉默。
可得可失
從戰術上考慮問題的人是強者,從戰略上考慮問題的人是智者。當生活強迫我們必須付出慘痛的代價以前,主動放棄局部利益而保全整體利益是最明智的選擇。智者曰:“兩弊相衡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趨利避害,這也正是放棄的實質。
但是人們總是患得患失,未得患得,既得患失。我們的心就象擺鐘一樣,總是在得與失之間來回擺動,非常痛苦。一個人的最高境界應該是可得可失、無得無失。因為有得就有失,失得都一樣,失就是得、得就是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人世間的事情有了付出才有回報,沒有無回報的付出,也沒有無付出的回報。付出越多,得到的回報越大,只想別人給予自己,那么“得到”的源泉終將枯竭。“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我們必須以變化的心態看待人和事,看待得與失,這樣才能處變不驚,分寸不亂。
能夠真正掌握于分寸之間,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分寸不單純囿于“情”字,也不單純拘于“理”字,所謂通情達理者可識分寸,可見“分寸”二字就在情理之間。
所以,要學會把握分寸,必須通人情、曉世故,有修養。把握分寸是人的一種綜合素質,是內在涵養與外在經驗的集中表現。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