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身在職場的朋友都會有想要找一些工作勵志經典文章來看看的時候,那么工作勵志經典文章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工作勵志經典文章:打雜起步
文|曹德旺
在我看來,能不能吃苦、經不經得起折磨,是衡量一個人能否真正成才所必需的標準。——福耀公司現在的副總裁陳居里,1990年畢業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信息管理專業,當時收到國內國際許多頂尖公司的邀約。但是,他想回福建工作。一天,他途經福耀時,看到我寫在人行天橋上的標語,“我們要成為汽車玻璃供應商的典范”,臨時決定下車,走進了工廠。
他到了公司人事部門,自我介紹后,人事經理帶他來見我。那時,只要是大學生,我都想要。在見到居里,大致了解了他的學校、專業、家庭情況后,我說:“留下來干吧。”
他同意了。我們的交談,前后不到5分鐘。
最開始他被安排到垂直爐上三班倒,每天得用一輛平板車把廢棄玻璃從車間拉到外面的玻璃堆去倒掉。一車玻璃有一兩噸重,最多也就安排兩個人去推。居里長得文文弱弱的,但是他一樣順利度過了工廠規定的磨煉期。
因為文弱,又不太愛說話,居里經常替人家背黑鍋。別人做錯的事,都往他身上推,他從不辯解,默默地承擔下來。有好幾次,我有些生氣,調換他的工作崗位,貶他到車間上班。每一次,他都堅強地挺了過來。
有一次,我問他受了那么多的氣,為什么沒有選擇離開,他回答說:“只要福耀還有一張我的辦公桌,我就不會離開。”
“為什么?”我再問。
“因為您。”居里的回答很干脆,“您是一個正直的人。有幾個公司能像我們這樣,公司的利益和老板的利益完全一致?這么好的公司,并不容易碰到,我有幸進來,怎么會輕易地離開?”
“你為什么不申辯呢?”我問。
他淡淡地說:“申辯會讓您覺得我在推卸責任,很難細究,我就索性不申辯了。”
他告訴我,他看過一本關于成功人士的書《艾科卡自傳》,艾科卡說:“我用20xx年時間為福特工作,就是為了最后5年大干一番。”
他認為,每個人的一生,可能多半時間都在打雜,有了機會,你才能做一些重要的事情。前面十幾年二十年的雜事,你是一定要做的。
不打雜,人家怎么了解你呢?他說:“我記得畢業那天,老師說過一句話:一個人如果現在不打雜,以后終究要打雜;一個人現在打雜,以后終會不打雜。這句話對我影響很大。“打雜”可以理解為,為學武功而為師父掃地倒罐;也可以理解為,初生牛犢為自己的無知付出的代價;也可以理解為,和企業建立親和力的一個過程。只有經歷這樣的“打雜”,企業才可能最終認可你的才干,愿意給你所期望的待遇。
找工作就好比賣東西,只有先展示性能、展現你的本事,才有可能得到一個好價錢。本事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人家怎么知道你有本事?所以你得做。”
他的英文底子比較好,后來就去處理香港進出口業務,一直干到香港公司的總經理。1999年12月,我任命陳居里為集團副總裁,主管海外維修市場銷售系統工作,一直到現在。
工作勵志經典文章:寫給職場小鮮肉
當前職場往往充滿險惡,員工間明爭暗斗、老板對員工的職業技能水平越來越高、每日的工作日益繁瑣。不少聰明的員工往往能巧妙的處理好這一系列問題,得到老板的賞識,迅速晉升加薪,而那些老實的、不求上進或者不夠靈巧的員工或許就只能長期在公司的最底層徘徊。其實掌握一些職場小竅門并非難事,小編總結了以下四點,或許聰明的你掌握之后便能迅速成為職場老手。
八小時以內決定現在,八小時以外決定未來。“沒有時間”成為很多職場人士感慨的憂傷煩惱,非社會發展太快,是思維反應太慢,后期的學習沒有跟上。人生有兩大悲哀:結婚之后不再戀愛,畢業以后不再學習。
現代職場人很重視投資理財,但往往理的都是實際的財,忽視了個人價值的投資。人生的每個階段,都要為自己適度的充電,使自己處在保值增值狀態,這也是一種理財之道。
要點二:融入集體,學會團隊合作
一個人也只有當他把自己和集體事業融合在一起時,最能體現出他的力量和價值。如果沒有團隊,你常會陷入孤軍作戰,很難進入良好的職場角色。
在職場上也不要吝于付出,多為團隊利益付出時間和精力,想必同事、領導也都看得見。同事之間相處,破冰最困難,善于利用你的午餐和下午茶時間擴大交際圈,讓大家知道你的想法,自己也能更好的融入團隊。
要點三:勤于思考才能高效工作
很多人渴望成功,因為丟掉思考這筆巨大的財富而南轅北轍。不經過大腦做事情,十有八九是要后悔的。
領導比較喜歡能夠獨立思考、善于主動解決問題的員工,努力地培養自己的思考品質,讓自己在工作中能主動發現并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地找借口。勤思考有助于挖掘你的潛能,要想獲得驚人的成就,必須動員你全部的潛能。
要點四:社交讓你在職場如魚得水
無論在哪,都不可否認人際關系的重要性,特別是職場。據統計資料表明:善于社交的人,工作成功率與個人幸福達成率在85%以上,一個人獲得成功85%決定于人際關系。
學會傾聽是建立良好社交網絡的前提,但很多職場新人常常急于表達想法,而沒聽清對方的要求出現工作失誤。善于發現溝通、交流的機會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實際上,很多工作契機和合作關系都是從基本的溝通開始的,不努力發現就缺乏溝通的機會,更談不上合作。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