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所有的貧困山村一樣,湖北省鄖西縣湖北口回族鄉坎子山村,基礎薄弱,條件差,發展能力弱。守著重重大山,村民們祖祖輩輩陷于貧窮的泥沼,掙不脫,逃不過。
在精準扶貧政策支持下,坎子山村人瞄準產業發展,從產業選擇,到產業扶持,再到產業成長,步步為營,久久為功。如今,山鄉不再讓人“割愁腸”,滿目“客舍青青柳色新”。
村有產業初長成
如今的坎子山村儼然一個建筑工地,隨處可見忙碌的工人、來來往往的挖掘機。誰能想到,這里曾經是遠近聞名的窮困之地。年輕時,聽說父母要把自己嫁到坎子山,住在山下的馬勝英哭了幾天幾夜,死活不愿意。在她的印象中,坎子山有的只是一間間快要倒塌的土坯房和種不出莊稼的薄地。“太窮了,出門就要翻山,沒有水也沒有路。”馬勝英說。
代際貧困在這里傳遞,除了少許飛出去的“鳳凰”,大部分年輕人以打工為生。由于文化水平低,只能輾轉在各個礦區,等到年紀一大,再回家接過父輩手中的鋤頭繼續種地。
怎樣才能脫貧致富?這是村黨支部書記魏登殿一直思考和摸索的事。“全村幾乎沒啥資源,村民除了種點地就是養牛放羊。”山里天寒地薄,能養活的東西有限,從前種玉米,一畝地收成不到100斤。養點牛羊,牽到山下去賣,從村里走到鎮上,來回得一整天。多年來,種植、養殖零零散散地難成氣候。
思來想去,要脫貧致富,發展產業才是根本。什么產業能脫貧?魏登殿說,在山村,扶貧產業難選。前些年聽說核桃市場好,坎子山村也跟風種過幾十畝,但成活率不高,好多樹都不掛果。后來又見中藥材效益不錯,也劃出200多畝地種金銀花,結果產量也不高。
走了幾步,跌了幾跤,魏登殿總結出個思路:發展產業,還是要從自身條件出發。
首先要摸清家底。坎子山村晝夜溫差大,耕地碎片化,大規模的糧食種植和養殖成不了氣候。但山區生態好,家家戶戶有養殖馬頭山羊的傳統,發展適度規模的種養殖不成問題。“產業既要短平快,又要能見長效。”
坎子山試著選擇了三項扶貧產業:一是種植玉米、土豆和包菜。氣溫能適應,當年種、當年收、見效快。二是養殖牛羊。坎子山是馬頭山羊的發源地,不缺養殖技術和銷售市場。三是發展旅游。村里有萬畝石林、奇秀溶洞、清真寺、佛教遺址等,都是可開發的資源。
為幫助村里的農產品打開銷路,2013年,坎子山村成立了高山蔬菜無公害合作社,蔬菜銷往縣里的中學、醫院和超市。土豆、玉米賣到0.8元一斤,包菜賣到0.6元一斤,僅去年一年,合作社就賣出蔬菜280萬斤,村集體收入也從零變成了年收入15萬元。
幫扶讓種了一輩子地的貧困戶郭邦堂有了新體驗。老郭今年67歲,兒子在礦上打工,自己和老伴留守在家,靠種6畝地掙點零花錢。家里牛羊多,去年他種了三畝玉米、一畝包菜、兩畝土豆,入秋一賣,掙了8000多元。“靠種地就能有這么高的收入,以前真是不敢想。”郭邦堂說。
鄉有人才顯其能
坎子山全村462人,其中勞動力約200人,一半都在外打工,大多是年輕人,留下來老的老、小的小。有的貧困戶文化水平不高,身體素質不強,只能干技術含量低的活;有的貧困戶負擔重,顧慮大,不敢放開膽子干產業。
“最稀缺的,就是技術人才。”村調治主任代金波說,村里一直想通過發展電商賣農特產品,鄖西縣商務局資助了1萬元用來購買設備,但苦于沒有人懂技術,一直沒有大的起色。“稍微懂點行的年輕人嫌待遇低,寧愿去外面打工,也不愿意留在村里。”
魏登殿感嘆,山里人有脫貧意識,也愿意吃苦,但冒險精神不足,致富動力不足,需要能人帶動。他舉了個例子,坎子山村山高天涼,以前玉米收成一直不好,他跑到縣農業部門“取經”,回來后準備推廣玉米地膜覆蓋技術,免費給村民發放地膜和種子,但卻沒有人愿意嘗試。魏登殿只好“第一個吃螃蟹”,在地里開辟試驗田,當年單產就由50公斤提高到350公斤。村民一看,家家戶戶地里也套起了薄膜。
村里能人少,坎子山嘗試借助外力。隔壁虎坪村的王賢明是個“85后”,2013年當兵復員回鄉辦起了牛羊養殖合作社,帶動170戶農戶入社,提供技術指導,并以高于市場價的價格向周邊農戶敞開收購。
能人帶動,銷路不愁,坎子山村民也慢慢放開了膽子。貧困戶夏儉根去年一口氣養了350只羊,1只羊能賣500元到700元不等。“以前自己養,也沒人收,不敢多養,現在跟著王賢明養羊,不用擔心賣不出去,價格也好。”夏儉根說,一只種母羊1年能生兩只小羊,是筆賺錢的買賣。
像夏儉根一樣,坎子山村民羊欄中的羊越養越多。目前,全村共有3200只羊、648頭牛。
“人才是貧困村發展的最大動力。好的產業需要好的人才帶動,不然就發展不起來。”魏登殿說,隨著村里條件的改善,外出打工的村民中,漸漸有人動了回鄉創業的心思。夏秀梅12歲時跟著母親去了江蘇,幾十年過去,夏秀梅成了江南養殖大戶,養雞養鵝10年,掙了不少錢。今年年初偶然回家,發現山村已大變樣,她萌生了回鄉搞養殖的想法。她和魏登殿商量,流轉十幾畝地,帶動鄉親養殖致富。
魏登殿想著,像夏秀梅這樣有資金、懂技術、會經營的人正是坎子山村目前最需要的。產業扶貧不是發救濟,而是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人,靠自己的雙手創造富足的生活。但對于久居深山的村民來說,要適應外面的世界,學會和市場打交道,還需要有能力的人拉一把。
內生動力見長效
從湖北口鄉鎮去坎子山村,要翻過一座高1500米的大山。車子低速盤旋而上,左邊就是壁立千仞,萬丈深淵。以前這里是一條一尺寬的土路,不能通車,近年來,鄖西縣交通局累計投資466萬元,幫助坎子山村把羊腸小道拓寬為6米的旅游公路,通往縣城的班車也已開通,每天一趟。
坎子山村的發展,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當地政府和金融機構的支持。比如,鄖西縣農業局每年免費給坎子山農戶發放蔬菜種子和化肥,一畝地可節約近千元,村民種地基本不用花錢。再如,村里想發展旅游業,十堰市旅游局每年投資20萬元,開發旅游新村。
各項扶持政策精準落地,事無巨細。但“輸血”不如“造血”,貧困村沒有自己的產業,長久穩定的發展就沒有希望。
魏登殿早就想通了這個道理。除了發展旅游業,在坎子山村北山坡,他還動員村民種了5000畝華山松,等10年掛果期一到,每畝至少收入5000元,戶均增收2萬元至3萬元。“從長遠看,不僅對環境好,還能掙錢。”
傳統產業也需提升價值。坎子山投入10萬元,建成玉米加工廠,將玉米加工成玉米面、玉米糝。原本市場價每斤0.8元的玉米,做成玉米糝可賣到4元一斤。“不僅提升了附加值,還能解決村里一部分貧困戶的就業問題。”魏登殿說。
有特色才有競爭力。鄉黨委書記楊洪來看好坎子山村的加工業,一是當地生態環境好,種出來的土豆、玉米天然無公害,品質高;二是不缺市場,坎子山位于湖北、陜西交界處,馬頭山羊、高山蔬菜的品質聲名遠播。“只有把產品變成商品,農村經濟的內生動力才能長久。”楊洪來說。
產業扶貧成效如何,最終要看貧困戶有沒有長期穩定的收益,只有讓貧困戶切實參與其中,增強自我發展能力,才能真正變“輸血”為“造血”。
這其中,產業風險不容忽視。養殖業自然風險大,一旦受疾病感染,農戶往往面臨虧損,來年敢不敢養就成了問題。為解決這個后顧之憂,鄖西縣財政出資,給全村所有農戶買了財產保險,每戶保費30元,死一只羊賠700元,死一頭牛賠3000元。
金融扶持也起到關鍵作用,鄖西縣財政拿出1000萬元作為風險補償基金,撬動10倍商業銀行貸款額度,支持貧困戶和致富帶頭人創業,助力參與扶貧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貧困戶可申請5萬元貸款作為發展產業的啟動資金。
村民余照琴去年靠養殖脫了貧,今年她又貸款5000元買下一只種母羊,希望稍稍擴大一下養殖規模。她說,“資金有小額貸款可以借,銷路有村里幫著賣,這么好的機會,去年脫貧,今年可就要致富嘍”。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