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里的蟲子雞蛋常年供不應求,根本就不愁賣!”說到自家養殖基地產的雞蛋,家住商南縣城關街辦碾盤村瓦屋組的村民陳常山笑得合不攏嘴。
城關街辦碾盤村瓦屋組的貧困村民陳常山今年48歲,母親因糖尿病于去年不幸離世,給母親治病期間,陳常山花光了家里本來就不多的全部積蓄,父親已74歲高齡,常年需要人照顧,女兒出門在外,不能在身邊照料,由于沒有經濟來源,自己和父親的生活起居讓陳常山頗為頭痛。
商南縣全面實施精準扶貧后,各單位包扶干部積極幫助,許多貧困戶結合自身情況,借助縣上的“四借四還”政策,因地制宜發展食用菌、種植果樹、養殖等小產業,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眼見同鄉們的生活質量明顯提高,陳常山也打算拼一把。經包扶干部的支持與幫助,陳常山申請了5萬元的“脫貧攻堅”貼息貸款,搭建雞舍,購買土雞,通過出售土雞蛋來賺取收入。在硬件設施和養殖技術還不過關的情況,包扶干部精心為陳常山提供了大量養殖方面的書籍資料,手把手傳授養殖技術,借鑒別人的成功經驗,取長補短,現在陳常山的養殖基地已擁有8間160平方米雞的舍,存欄土雞1000只,通過“喂食+散養”的模式,上千只雞悠閑的在1000畝的坡地上覓食,“吃的是中草藥,喝的是山泉水”,因此產的土雞蛋質量也非常高,年純收入4萬余元。
嘗到甜頭的陳常山并沒有滿足于現狀,又購買了一批種鵝,計劃以孵化的方式增加鵝的數量,通過出售鵝蛋進一步增加收入。他激動地告訴我們,在未來幾年,他計劃將雞舍面積再擴大200平方米,養雞、養鵝數量分別增加到5000只和400只,同時還會把經驗傳授給村里其他貧困戶,帶動大家一起脫貧致富。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