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性相吸是自然界中的普遍現象,處于青春期的孩子,隨著性意識的漸漸覺醒,朦朧中對異性產生了渴望和愛慕,這也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這里需要提醒父母的是,不要把孩子的正常交往,如相聚聊天、結伴游玩、一塊兒看書或做作業等誤認為是早戀,從而加以指責。有些父母錯誤地認為,男女同學在一起就必定是“早戀”,因而憂心忡忡,疑神疑鬼,不讓孩子隨便出去,平時也不讓孩子與異性同學結伴回家,這樣的做法勢必會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
父母應該相信自己的孩子,在一般情況下,男女同學的接觸是很正常的,不敢接觸才是不正常的。如果發現孩子與某一異性交往過密,就應該巧妙地加以引導,讓孩子懂得,異性交往不要太集中于某一個人或一個小范圍,否則會失去與多數同學、朋友接觸的機會。
父母要引導孩子正確地與異性交往。這樣既滿足了孩子與異性交往的心理需要,又增加了孩子互相了解的機會,減少了彼此之間的神秘感。
1.不要壓制孩子青春期的萌動
樊兵上小學五年級,有一天放學后,很神秘地對媽媽說:“今天我們班一個女生的書包散了,掉出了一包東西。然后張明和好多男生跟著起哄,把那個女生給氣哭了。后來,老師批評了張明他們,還告訴我們以后不能這樣欺負女生。”
“張明偷著告訴我們‘別大驚小怪,這是女生的正常現象。’媽媽這是怎么回事兒啊?怎么流血了,還是正常現象?”
樊兵自顧自地說著,媽媽在一邊愣愣地看著他,好像不認識自己的兒子似的。猛然間,媽媽回過神兒來,對兒子大喝一聲:“閉嘴!你這么點兒小孩,瞎打聽這些干嗎?跟你有什么關系?以后長大了,你該知道的時候就知道了。告訴你,離那個張明遠點兒,跟他一塊兒學不了好!”
青春期是一個人性器官的發育期,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上,都有一個從萌發到成熟的過程。所以,孩子進入青春期,有了青春的萌動,渴望了解生殖健康知識,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但很多父母不能正確看待這個問題,不能給孩子適時、適度的教育。如果孩子無法從正常的渠道獲取性知識,就難免會從其他不正規的途徑獲得錯誤信息,使孩子誤入歧途。
【正面管教秘訣】
正確看待孩子的青春期萌動和孩子提出的問題,在適當的時候、用適當的方式,配合學校的教育來解答孩子的問題,讓孩子從正當的途徑了解青春期性知識,消除孩子心中的疑問。
2.對孩子青春期的教育不要太苛刻
有這樣一些父母:對待工作,他們追求完美,獲得了事業的成功;對待孩子,他們也努力給其最好的教育,希望孩子同樣成功。尤其是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后,父母怕孩子誤入歧途,對孩子要求更加嚴格。有的父母自己就是完美主義者,從懷孕時就開始注意健康飲食、胎教,讓孩子上“貴族”幼兒園,進行雙語教育,在家中只能說英語,不許用漢語交流。孩子的周末比平常還忙:上鋼琴班、英語班、奧數班……事事都要求做到最好。生活上要求孩子循規蹈矩,如被子要疊得整齊、坐姿要端正、寫字要工整、飲食要注意絕對衛生……卻不知,父母這樣的苛刻教育,對青春期的孩子的成長并不利。
【正面管教秘訣】
青春期不僅是生理上發育的階段,也是心理上的轉折階段。在這樣完美要求中成長的孩子,往往做事認真,成績優異,是父母和老師的驕傲。但是,進入青春期后,長期形成的完美習慣就會變本加厲,導致強迫癥。因此,教育孩子不要太苛刻。
3.不要忽視孩子青春期的情感培養
原蘇聯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為的肥沃土壤。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時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那么失去的將永遠無法彌補。”
毋庸置疑,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但這種愛怎樣施于孩子身上,這也是值得思考的。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愛流于溺愛,這對孩子是不利的。而還有些父母因為愛自己的孩子,把他限制在一個狹小的范圍之內,這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健康的孩子應當通過父母對自己的愛,學會如何去愛別人,這樣就必須讓孩子能夠同別人進行情感的交流。
【正面管教秘訣】
在父母對孩子進行情感教育的同時,要有意識地選擇富有愛的情感教育內容,在教孩子懂得愛的同時還要教會孩子學會給予愛。培養孩子的愛心和同情心,使孩子的情感得到健康發展。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