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出生在一個軍人家庭。父親喜歡擺弄花草。童年的她喜歡站在父親身邊,看他一次次嫁接漂亮的花兒。這讓她逐漸有了探索的欲望。
少女時代,她夢想培育出一種植物,上面長西紅柿,下面長土豆,因為這兩種蔬菜都是她喜歡吃的。
高中時,她心里開始縈繞著一個詞——北大。當同學和老師們說起“北大”時,眼睛里的向往與羨慕,讓她感到自己的血液里開始有一種別樣的情緒在涌動。
高考沒有成功,分數只達到一家東北大學的錄取標準。她把自己關在屋里默默地流淚。父親敲開了她臥室的門,對她說:“流淚沒用,還想上北大你就繼續努力。”
她成了本校第一個復讀生,在不流行復讀的1982年,足足當了一年笑柄,但最終嘗到了成功的滋味。
她愉快地坐上了去北京的火車。在北大,她被濃濃的學術氛圍吸引著。她發揮自己性格開朗、口才不錯的長項,在各個社團嶄露頭角。她以《我與中華同崛起》的題目在演講比賽中拔得頭籌,還成了學校文化部的副部長。
人生似乎從此開始煥發光彩。她的志愿是做一名中國出色的女外交官、女大使。她找來許多外交官的傳記學習。在她看來,成功的大門已洞開,只需積累力量,邁出堅實的一步。
可是,在大三上半學期初,老師把她叫到系辦公室,惋惜地說,學校在改檔時發現,她在入校前曾被一所東北的大學錄取過,按照國家規定,吊銷學籍!
美好的前景在剎那間灰飛煙滅。她的朋友和同學緊張地分成幾組,全天盯著她,怕她做傻事。她對同學說:“我要在學校繼續完成自己的學業,然后再自謀生路。”
話雖這么說,畢業時看到同學們拿著畢業證和學位證興奮的樣子,她心里格外委屈。為了照顧這個優秀的學生,北大破例為她頒發了一張證明,證明她專業功課優秀,但是因為其他原因,無法拿到畢業證書。
在同學們紛紛去國家機關報到的時候,她悄悄地揣著那份證明來到了中關村,只為尋找一份留京的工作。
在去四通應聘時,她偶遇一個大學同學,同學說:“你為什么不能自己干,我給你找個地方。”
那是一家簡陋的小復印部,老板正光著脊梁在稿紙上寫著一本叫《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的書。
最終,她留了下來,開始創業。1年后,她拿下了四通公司一個買賣舊電腦的業務。漸漸的,業務范圍延伸到其他與電腦相關的設備上。
1994年,她聽說沈陽某家公司倉庫里有批打印用的膠紙,價格相當低,于是興沖沖拿著款上路。一路風塵到了沈陽,發現膠紙的價格雖然低,但是回北京的運費很高。自己交完款才知道做了賠本買賣。
為了彌補損失,她不斷地尋找機會。終于,在東北買回一些印刷設備,也聯系好了北京的買家。可以賺5萬元的差價。她為這5萬元的收入哭了又笑,笑了又哭。
就是這么一個命途多舛的人,現在成了國內最著名的風險投資公司的老總、達因集團的總裁——張璨。
她對成功的描述很獨特:“人生是一盤磁帶,如果A面無法順暢進行,千萬不要放棄,從B面開始,奏響樂曲也有價值。”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