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的贊許的確能使人高興,產生進步,但沒有別人的贊許就憂心忡忡,悶悶不樂,就會失去信心。如果總是尋求別人的贊許就相當于在說:“不要相信自己,先聽別人的意見如何”。發展下去就會逐步懷疑自己,越來越受到別人的支配。
自信就要培養自我贊許的觀點,并不為他人的意見所左右。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存在著一個誤區。明明學校應該培養每一個學生的個性、能力,但在現實中往往把好學生固定為“聽話”、“不調皮”、“懂規矩”、“老實”等一種模式,其實,許多愛學習的學生自信心反而不高,他們主要依賴于“標準答案”,“老師的肯定”,“規定的格式”。這種對別人贊許的渴望作為學習的動力,可以得到“高分”,不一定獲得“高能”,這樣的教育類似于一條“教學裝配線”,“產品”缺少獨立思考,不敢自我發展,養成一種惰性。因為按照別人的要求行為總是更為簡單、穩妥,而一旦走上社會自主擇業,就暴露出弊端。
培養自信心,就不要依賴別人的贊許,當你認識到自身的價值,當你決定選擇一種行為,別人反對,也不要感到沮喪。因為那是一種自然現象,別人也不是啥都看得遠、懂得多。
伊索寓言有一個故事:父子二人趕驢到集市去,途中聽人說:“看那兩個傻瓜,他們本可以舒舒服服地騎驢,卻自己走路。”于是老頭讓兒子騎驢,自己走路。又遇到一些人說:“這兒子不孝,讓老子走路他騎驢。”當老頭騎上驢讓兒子牽著走時,又遇到人說:“這老頭身體也不錯呀,讓兒子在下面累著。”老頭子只好讓兩人一起騎驢,沒想到又碰到人,有人說:“看看兩個懶骨頭,把可憐的驢快壓爬下了。”老頭子與兒子只好選擇抬著驢走的方法了,沒想到過橋時,驢一掙扎,墜落河中淹死了。這則流傳已2500年之久的寓言,提醒我們必須學會有主見,掌握自己的命運,因為你無法得到每一個人的認同或贊許。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