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很輕易地原諒自己,寬恕自己。在一次次的原諒和寬恕中,將日子歸于平淡,使自己淪為平庸。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這是人盡皆知的道理,可是有誰喜歡逆境呢?誰喜歡將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像項羽那樣破釜沉舟,像勾踐那樣臥薪嘗膽。人們總是喜歡過平穩的日子,喜歡得過且過。在困難面前選擇逃避,在一帆風順的時候貪圖享受。這是人類的通病,所以,人類會有大量平庸存在,會在自己犯錯的時候輕易地寬恕自己,會在碌碌無為的時候尋找各種各樣的借口原諒自己。因此,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中的仁人志士就如同鳳毛麟角。
在逆境中有所作為的人,一定是杰出的人物,所以,歷來被奉為典范。這些人因身處逆境反而激發出了求勝的欲望,產生了一種挑戰困境的斗志,有了一種搏殺求生存的原始的沖動,加上先天的條件,就會創造奇跡。我們不妨假設,如果屈原不屢遭放逐,可能就不會有詩詞之濫觴《離騷》的問世;如果司馬遷不遭宮刑,也許就不會有“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的輝煌出世;如果孫臏不被臏刑,恐怕也不會有光照千秋的《孫子兵法》。其實,在逆境中沉淪的人數不勝數,只不過不具典型性,早已被淹沒于歷史的塵埃中。
誰都希望有所作為,但沒有哪個人愿意像司馬遷,孫臏那樣遭受人生屈辱,也不希望像越王勾踐那樣臥薪嘗膽。但是,順境往往使人產生惰性,而惰性就是制約成才的最大敵人。最著名的論斷當是孟子的“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最典型的例子應該是驕奢淫逸的八旗子弟了。
在逆境中有所作為需要付出極大努力,要有挑戰各種困難的勇氣和決心;在順境中想有所作為,需要有一種堅強的毅力,一種堅持不懈的精神。挑戰的是自我,是人類普遍存在的惰性。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順境中成才,尤其難能可貴。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