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網上看到一個故事,把我驚到了。是一個記述者,講他自己和他的同學。
他這位同學,從小就相當出眾,是那種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人聰明,腦子快,學習成績好,顏值也居于中上。高考時,輕易進入名校——堪稱完美。
而記述者呢?恰好和同學形成反差,腦子笨,有點呆,拼命苦學成績也上不來,讀個一般的高校,還磕磕絆絆地讀不明白。知道自己笨,所以不敢放松。畢業后,他努力創業,也許是這輩子挫折太多了,遇到任何問題,他都覺得蠻正常的。自己就是個苦命,干什么事兒都不順,就得比別人更努力才行。
而聰明的同學,畢業后托關系進了一家穩定的單位,雖然收入不高,但迅速成家結婚,并生了寶寶。
記述者說,他好羨慕那個聰明的同學,人家已經開始享受生活了,而他自己還在奮斗的路上。
可萬萬沒想到,過了兩年左右,聰明同學帶著哭腔打電話給他,向他借錢——孩子病了,聰明同學遇到了難處。
他立即趕過去,才發現同學過的日子并非自己想象的那樣,不說家徒四壁吧,多少有點寒酸。幾年不見,同學明顯憔悴了。
聰明同學向他訴苦,說薪水少,日子過得艱難。他隨口安慰了一句:你能力也不差,出來干也未嘗不可,何必非要守著這一潭死水呢?
聰明同學回答了他一句,當時就讓他驚呆了。
同學說:咱這種沒本事的人,哪敢想這事兒?
2
記述者說,他萬萬沒想到,曾經那么優秀的同學,竟會變成這樣。
后來,他才知道了同學的選擇,并非如他想象的那樣向著人生的目標行進,而是逃入自己設定的命運中——無視自我優秀的素質,認準了自己就是個沒本事的人,因而選擇了最缺乏長遠保障的生活方式,過著自己所設想的凄苦生活,只是為了向自己證明,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
記述者之所以能夠事業小成,只因他有種強烈的危機感,優秀的人那么多,不努力,就沒飯吃。所以,他努力奮斗,而后發現這個過程遠比頹廢更輕松、更好玩。
而他的聰明同學,雖然非常優秀,卻不敢面對正常人生,反而有意識地貶抑自己,夸大現實困境,最終得到了自己預期的生活。
這個世界,不是固態的,它因應每個人的行動而改變。
人的命運,也不會一成不變。只有自己努力,才能讓你拒絕不喜歡的生活。
3
每個人都生活在自我認知中,并依據自己的觀念做出選擇,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我們絕大多數人的資源與現狀,其實是相差無幾的。想努力,總不缺機會;不行動,總不缺借口。
——人與人的競爭,有時是認知的競爭。讓努力者為之發奮的理由,可能恰是頹廢者拒絕行動的借口。
——行動型的人,并非多么的聰明,只是他們能正視現實。而那些不肯行動的人,始終不肯走出自己的錯誤認知。
——從努力、行動到出來結果,有其固定的規律與周期。只有持續努力者,才會發現這個規律,看到周期的短長。不肯行動的人,無論智商多高,也無法獲得行動智慧。
——人生路長,速度并不重要,比拼的是耐力。
——沒人能夠叫醒一個裝睡的人,也沒人能夠拖動一個拒絕行動的人。
此時的快樂或痛苦,源于我們此前的選擇。而我們現在的選擇,將決定此后的命運。
總會有些人,與我們漸行漸遠。努力才能找到方向、找到方法,至少能夠讓自己變得真正優秀起來,能夠掌控自我的命運。
只有站在足夠的高度上,才會擁有更多的選擇權利,也才有可能引導生活向你所希望的方向行進,并得到你所期望的結果。
作者:霧滿攔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