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迷茫,因為你連自己都不懂
E同學從小不愛讀書。高中因為成績不好,學了藝術體操成了體育生,后來高考成績無緣體育院校,又只好選擇在西安一家大專學習動畫設計。畢業后,E同學回老家嘗試過幾份工作,如超市推銷員,小公司文員,建筑工地人員,但大多無疾而終。后來在父母的安排下,E同學在家附近的機關單位里做了臨時行政人員,一直待到現在。
前幾日,E同學與許久未見的好友聚餐,好友見他一副不太精神的樣子,就問起原因。E同學楞了一會說:“我不知道自己該怎么辦?我一直好迷茫。”見他一臉難過,朋友就與他聊了起來。
朋友:“你知道自己最擅長什么嗎?”
E同學:“不知道。”
朋友:“你知道將來你想做什么嗎?”
E同學:“不知道。”
E同學:“不知道。”
朋友:“那你愿意一直這樣下去嗎?”
E同學用力搖搖頭:“當然不。”
你是否也處于E同學的狀態之中?不懂、不知,又不甘心,然后只能一直迷茫?
你迷茫,因為,你連自己都不懂。
【二】
你知道你的才華與夢想間的距離嗎?
S姑娘是雜志社的編輯。由于本科學的是中文,畢業后就選擇了與專業相關的工作——編輯。剛進雜志社時,S姑娘信心滿滿,想著要努力工作,等到能力提高了,就跳槽去一個知名的雜志社。然而,工作了三年,她依舊時不時被領導糾錯。最近,因為工作上的不順心,她在朋友圈曬出了自己的簽名“迷茫死了,做什么都不對。”
又一次,主編讓她校審某作家的投稿。校審時,S姑娘發現了文章中一些錯別字。結果,她就發了份郵件給原作者讓其再校對下,便草草了事。沒有及時跟進,也沒有及時修改,最后,稿件如期發送了,而原作者還仍未知曉曾收到過一份她的郵件。顯然,這一次,她又被訓了。
既然夢想做個好編輯,那就應該從點滴開始,嚴格要求自己,可S姑娘卻沒有。她所謂的迷茫,就是作為一個編輯的才華,還配不上她想作為一名好編輯的夢想。
你說你懂你自己,可你仍然迷茫,是否是因為才華配不上夢想?
【三】
社會的認可,真那么重要嗎?
K小姐主攻設計畢業,畢業后進入了設計院。像現在許多熱血澎湃的年輕人一樣,為了在工作上取得更好的成績,K小姐常常為畫稿奮戰到天明。她的作品也逐漸被上級采用。然而,淺顯的資歷并未使她引起領導的注意。于是,她開始著急,著急何時可以得到公司的認可,著急何時可以得到社會的認可。漸漸地,她轉而開始迷茫,懷疑她的堅持是否正確?
你說你的才華已日漸豐滿,可依舊迷茫。難道,社會的認可對年輕的你真那么重要嗎?
【四】
長途騎行,遇見陌生的自己
迷茫有多種原因,但是只要認真做到這三點,它們將幫助你告別迷茫。第一步,你需要懂你自己,了解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或許,你可以像張向東一樣來一次長途騎行。他是這樣描述騎行中認識自我的過程:
當你開始騎行,你的世界就只有一輛自行車,一個背囊,一支水壺,和沒有盡頭的公路。這一刻,你變成了完完全全的自己,沒有人認識你,即使和你最密切的人,也遠在千里。沒有了身份,忘掉了工作,你就是一個騎行的人。
騎行的過程中,你會發現,腦海中會浮現出一些問題。漸漸地,你開始和自己說話,而那些話,你從未說與給別人,也永遠不會說給別人。慢慢地,你開始享受那樣的時光,你學習與自己相處,學會回答那些沒有答案的問題;再往后,你會適應自己的環境,在漫長的旅途中以單調的頻率踩踏著自行車獨行,而城市生活中那個焦慮忙碌的自己,在這一刻的你看來會是那么的可笑。
多騎幾次,你會有一些變化。在山里騎,你會覺得山里千姿百態的樹就是你的;在海邊騎,你會認為海那變幻無窮的藍就是你的。它們會觸動你內心的真實想法,讓你知道什么才是你真正所渴望的。這時,你會在枯燥漫長的旅途中,看到那個陌生的,離你很遠的自己。
當然,要想探索自我,你也可以選擇靜坐冥想、海中帆船、寫作……
【五】
奇跡,那只是努力的另一個名字
發現了真實的自己,你不該僅僅停留觀望。要知道夢想從來就不可能不勞而獲,你需要行動起來。即使行動得緩慢,或是才華增長得少,也不要緊,因為哪怕只有一點點的進步,你也會開始擺脫迷茫感。
要想讓自己踏實地前進,你可以將自己的目標倒推細分,從小目標開始并努力逐步達成。
例如,如果你五年后的理想目標是想成為一名職業歌手,
第五年,你需要在市場上發行一張優質的唱片;
第四年,你需要與一家唱片公司簽訂合約;
第三年,你需要完成一個完整的作品,并得到唱片公司的認同;
第二年,你需要開始錄制你的音樂作品;
第一年,你需要完成所有錄制作品的編曲并排練就緒;
第六個月,你需要把那些沒有完成的作品修訂好;
第一個月,你需要把目前創作的曲子整理完工;
第一個星期,你需要羅列一份完整的清單,排出哪些曲子需要修改,哪些需要完工。
通過這種方式,你會很清楚在各個階段的小目標。然后,你需要不斷學習,努力讓自己實現。每當你完成一個小目標,獲取的成就感將帶給你更多的信心與勇氣,幫助你實現最終的夢想。演員周迅還在學生時,她的老師也曾引導她通過目標倒推的方法,一步步實現夢想。
正如尼采所說:如果這世上真有奇跡,那只是努力的另一個名字。
【六】
相信自己,你終將閃耀
當你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追求的夢想,并設定目標逐步靠近時,你還需要怎么做呢?
F同學畢業后到機關單位上班,由于資歷最淺,他覺得自己什么事都干不了,年齡大的人也不愛搭理他。可過了10年,除了自身漸長的實力,F同學的朋友圈里也有各個行當的專家,有經商的,有當博導的,有做政府領導的。到了這個階段,自然什么事,想找到相應的人咨詢就沒那么困難了。
馮侖先生說過:在20多歲剛進入社會的時候,你扮演的是一個候補隊員的角色,甚至可能連候補隊員都不是,只是一個足球愛好者。到了30歲,你就混成了一個候補隊員,到了40歲,就差不多可以上場踢球了。
道理是一樣的。企業家王石60歲時決定再次攀爬珠峰。我們知道,爬珠峰除了需要毅力,還要有許多其他條件。王石自己曾說過,在他第一次攀爬珠峰的時候,由于經費不夠,找了朋友幫忙集資,那時候他40多歲。可到了60歲的時候,他自己就完全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
許多人信奉張愛玲說過的“出名要趁早”,那是一種對時間的焦慮。然而,人是靠價值相互認同的,而不是靠年齡。李笑來在《把時間當作朋友》里寫,我們總是對短期收益期望過高,卻對長期收益期望過低。說來說去,還是說出了年輕人過于著急的心態。
所以,年輕時,當社會還沒有建立起對你的評價時,我們應該建立內在的價值系統和自我肯定系統。每當根據自己的目標取得進步時,我們要學會鼓勵自己,并強化自我評價系統。
朝著夢想的方向不懈努力,微光也總會閃耀的。
【七】
20歲,不可揮霍的光陰
20歲,是一個可以迷茫、可以揮霍的時光嗎?
20歲對于我們的事業、家庭以及未來有何重要影響?
研究顯示,人生有80%的決定是在30歲之前做的。
現在,就是你行動起來,擺脫迷茫的最好時光。
熱門專題: